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于2022年12月23日至25日在北京举行2022年会,主题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与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中国银保监会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工商银行原行长杨凯生表示,新产业、新动能的发展对商业银行的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
对此,杨凯生建议为了鼓励促进银行更好服务于高质量发展,同时也是为了引导帮助银行在这过程中加快自身的转型,需要从多方面来做一些工作。比如针对我刚才说的不适应,引导银行业建立差异化服务格局,促进区域性银行进一步回归本原,进一步优化商业银行的外部生态环境,特别是外部的信用体系建设,数据体系的建设等等,这些问题都很重要,都需要做,有关专家学者这方面提了很多建议,监管部门也下了很多工夫。这不多讲了。
今天重点谈谈商业银行资本补充的压力怎么解决。这几年银行信贷投放的增加是十分快的,可以说是建国以来或者改革开放以来,信贷投放增加最快的一个阶段。在下一步支持经济进一步复苏,在支持和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这个态势还会继续延续下去。我国的经济发展坦率说是高度信贷依赖型的,但是这个带来问题给银行资本充足率带来一定压力。我们都知道,银行贷款,银行资产,特别是信贷资产的增加是要有相应的资本作为支撑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不少银行近年来发行了不少的资本补充工具,因为虽然我国不少银行,主要银行都已经上市了,但是他们在股市搞增资扩股是面临这样那样的难度,大家都了解。所以没有在股市直接增资,而发了不少资本补充工具,央行、银保监会对此也都给予了积极的帮助和支持,解决了一定的问题。但是我觉得应该注意的是,如果一味地延续这种做法的话,也会带来两个新的问题:
1.有的资本补充工具的质量不是很高。也就是说,这些资本补充工具自身的风险抵补能力不是很强,一旦真正遇到问题的话,比如清偿顺序等等的都会有一定问题。
2.这些工具大多数又是由银行金融机构投资者互相持有,这带来风险仍然局限在金融系统内,这点很不利于防范化解系统性风险。我认为比较有效或者根本的方法是要让银行的信贷资产具有流动性,把风险分散开来。也就是说,加快信贷资产证券化也许是一个比较有效的办法。过去我们不是很赞成信贷资产证券化这个东西,认为风险可能比较大,现在《巴塞尔协议3》最终版本已经明确了要鼓励对简单、可比、透明度较高的资产证券化,对于证券化资产的发行者的风险权重可以适当调低。我想,如果信贷资产证券化搞好了,它一是可以有效地节约银行在信贷投放中的资本占用,增强银行的信贷投放能力,或者对下一步经济发展的服务能力。
而且还可以有助于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对资本市场提供更多的投资工具,有助于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结构的调整、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