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举措完成主要优化调整,预计市场步入持续2个月左右的观察期,预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主动有为但保持定力,市场过高的强刺激预期降温,激烈的政策预期博弈开始退潮,观察适应期内市场波动明显加大,建议保持均衡配置逐步加仓,从政策驱动向业绩驱动过渡。一方面,从防疫政策密集调整后的影响来看,放松预期已经兑现,从已放开地区的经验来看,防疫放松后2个月左右第一波感染达到峰值,在中国大陆地区疫情扰动与春节叠加,对经济实际影响将弱化,预计经济复苏在春节后加速。另一方面,从明年经济政策基调来看,政治局会议继续定调高质量发展,强调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激发微观活力,预计明年经济工作的基调将从今年托底为主转向促进经济快速恢复,扩大内需和供给侧创新并举。综上所述,随着防疫政策调整和经济政策定调陆续落地,预计全面修复行情将从政策预期驱动阶段步入观察适应期,在经历所有低位板块依次轮动后,年末投资者有望逐步从“做短”转向“看长”,开始布局由业绩驱动的第二阶段行情。
疫情防控举措完成主要优化调整,预计
市场步入持续2个月左右的观察期
1)近期全国疫情防控举措做出密集调整,防疫放松预期已初步兑现。在前期“二十条”基础上,国内疫情防控进一步优化措施“新十条”出台,防疫举措密集调整,城市内部和之间的人员出行限制大幅放松,防疫进入新阶段。不过从防疫政策严格指数来看,内地防疫举措在调整后,与海外国家和地区相比依然较为严格。根据哈佛大学发布的防疫政策严格指数(“SI指数”),截至11月22日,中国内地的SI指数下降至69.9,同一时期,美国的SI指数为23.2,日本的SI指数为31.5,新加坡的SI指数为17.6,中国香港的SI指数为42.3,中国台湾的SI指数为21.3,均明显低于中国内地。整体而言防疫政策放松预期已初步兑现,实际举措的强度未来仍有根据形势变化灵活调整的空间。
2)从已放开地区的经验来看,防疫放松后2个月左右第一波感染达到峰值。从海外经验看,海外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采取的防疫放开模式有所差异,但防疫政策放开之后第一轮大规模感染由爆发到峰值需要1.5~2个月,此后由峰值回落至较低水平同样需要1.5~2个月。在病例高峰期,医疗系统均存在一定压力,以日本为例,在2022年6月大幅放松防疫政策之后,7月和8月的感染症病床月末利用率高达900%以上。从中国台湾地区的经验来看,防疫放松后消费、出行等由底部恢复至大规模感染前的水平需要1~2个月。以出行为例,中国台湾地区在疫情管控放松后第一波大规模感染峰值时(即5月底),公路、铁路和民航客运量相较感染爆发初期分别下滑了25.6%、24.7%和16.1%,而恢复至此前水平分别经历了2个月、2个月和1个月。
3)疫情扰动与春节叠加,对经济实际影响将弱化,预计复苏在节后加速。大陆地区第一波疫情扰动对出行和经济的影响,可能会与海外国家和地区有较大差异。其一,根据卫健委公布的确诊数据综合预测,全国第一波感染高峰很有可能会在2023年1月底、2月初出现,感染高峰恰好与农历春节前后的生产活动季节性放缓期重合,相较于感染高峰出现在生产生活更为活跃的月份,第一波感染对经济的影响程度或将弱化。其二,此前较为严格的防疫措施下物流和出行数据已经下滑至4月上海疫情以来的低点,远弱于往年正常水平,因此在此轮防疫调整后,尽管全国范围内疫情压力上升,但物流、出行数据却有明显好转,地铁客运、民航航班执飞和整车货运指数在最近一周相比11月末分别增长26%、24%和9.5%。我们预计在春节后,第一波感染高峰退潮和节后经济活动恢复将形成共振,经济复苏节奏会明显加快。
预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主动有为但保持
定力,市场过高的强刺激预期降温
1)政治局会议定调高质量发展,强调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激发微观活力。12月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在推动经济恢复的基调上较为积极,提出“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而去年同期会议则表示“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财政上,今年表述为“加力提效”,而去年则强调“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货币上,今年表述为“精准有力”,去年则是“灵活适度”。此外,本次政治局会议对产业安全、自主可控等方面也有较多表述,提出“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等。最后,此次会议特别强调要恢复和激发微观主体的信心。
2)预计明年经济工作定调从托底转向促进恢复,扩大内需和供给侧创新并举。中信证券研究部政策组预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有更加明确的稳增长政策表态。其中,基建投资将继续成为逆周期的主要抓手,地产相关支持政策在“三支箭”后有望继续发力,防疫政策不断优化推动消费在明年逐步修复,制造业相关财政支持政策有望延续且加大力度,鼓励设备更新改造的财政贴息贷款政策可能继续加码,此外,产业政策上除了自主可控和先进制造,医疗新基建和补短板领域可能会出台进一步的扶持政策。在扩大内需的战略上,11月4日刘鹤副总理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署名文章,明确提出政策鼓励扩大的“内需”应是“有效需求”,其范围包括“是有合理回报的投资、有收入依托的消费、有本金和债务约束的需求,是可持续的需求”。我们认为经济工作会议出台大规模消费券刺激的可能性较低。
预计激烈的政策预期博弈开始退潮
观察适应期内市场波动明显加大
1)政策陆续落地后,全面修复行情从政策预期驱动阶段步入观察适应期。随着防疫政策的调整以及后续中央经济工作会落地,市场将从博弈政策的阶段步入观察政策执行效果的阶段。政策的落地,意味着投资者对于明年的前景展望可以更加乐观,经济秩序恢复的趋势更加确定,同时也意味着市场从不敢看长只能做短的预期博弈和主题交易阶段,开始逐步向基本面驱动的阶段过渡。以广州调整防疫举措为节点,前期强势的“低位困境反转”组合收益表现逐渐开始弱于“高位高景气组合”,二者自9月末以来的累计收益率差值从最高点的13.9%下滑至12月7日的10.2%,纯粹的“炒低位”已经开始降温。市场的短线投机交易在触及历史高位后近期也开始回落,换手率超过10%个股占A股总成交比例从11月历史高位的10.5%下降至4.7%。偏长线的北上配置型资金回流也在延续,目前已经回补此前最大阶段净流出规模的67%。
2)所有低位板块基本完成轮动,预计投资者逐步从“做短”转向“看长”。9月迄今,大多股价低位板块已经完成依次轮动补涨。以中信二级行业指数样本,9月末指数点位处于2016年以来最低分位的前10个行业截至12月9日的平均区间累计涨跌幅达到+16.8%,所处的平均历史分位数从9月末的2.2%提升至11.2%;9月末指数点位处于最高分位的前10个行业同期的平均区间累计涨跌幅则达到-2.3%。“精准防疫”、“疫后复苏”、“房地产产业链”相关的细分行业平均涨幅分别为17.1%、13.2%和8.5%,其中“疫后复苏”相关行业的平均PB倍数从3.4x提升至3.9x,处于历史上57%分位水平,较9月末提高19个百分点;“房地产产业链”的平均PB倍数从9月末的1.9x提升至2.0x,最新历史分位平均约为35%,较9月末提高8个百分点。随着政策预期依次落地,预计投资者会将短期情绪化博弈的品种逐步调回到原先重仓板块以及基本面复苏强相关品种,形成对场内存量流动性的争夺,市场波动也会加大。
建议观察适应期内保持均衡配置
逐步加仓,从政策驱动向业绩驱动过渡
随着疫情防控举措完成主要优化调整,后续中央经济工作会落地,全面修复的行情预计将从纯粹政策预期驱动的第一阶段步入持续2个月左右的观察期,并逐步向业绩驱动的第二阶段过渡。配置上建议保持均衡并逐步加仓,延续精准防控、地产产业链和全球流动性拐点三条主线配置,同时开始逐步增配具备长期空间和弹性的“四大安全”(能源、科技、国防、农业)领域,以及具备全球份额持续提升和品类高端化趋势的中国优势制造业,如智能汽车产业链和化工产业链。
风险因素
局部疫情反复超预期;中美科技贸易和金融领域摩擦加剧;国内政策及经济复苏进度不及预期;海内外宏观流动性超预期收紧;俄乌冲突进一步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