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界12月9日消息 中央相继出台优化防疫“二十条”和“新十条”,各地贯彻落实,抗疫进入新阶段。资本市场反应正面,人民币汇率重回“6时代”,股市持续反弹。但是,居民对疫情的担心渐起。疫情防控政策背后的逻辑是什么?防疫政策优化后经济社会的走势有哪些可能情景?后续要如何应对?
面对疫情形势反复,海外多国陆续选择调整和优化新冠疫情防疫政策,甚至选择全面放开,陆续带来了哪些影响?金融界汇总今晨多家券商研报进行全景解读。
粤开宏观:防疫优化后的经济恢复路径 三种情景推演
经济恢复路径将呈现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感染人数快速上升、劳动力可能出现暂时性短缺,部分地区的服务消费活动仍受限制,经济有一定压力,主要体现在12月和一季度;第二阶段是伴随公众做出适应性调整,全国防疫标准逐步统一,人流、物流顺畅,生产生活秩序恢复正常,失业率下降、收入增加,消费上升,经济逐步向正常轨道恢复,这主要是二季度及之后的情形,叠加今年二季度的低基数,明年二季度增速将是全年高点。
明年我国经济运行的风险在于外需将大幅下行(全球经济下行,11月出口同比-8.7%)、房地产能否企稳,主要支撑力量在于基建,必须尽快启动扩大内需战略。
下阶段经济有三种情形:乐观情形下,疫情第一波高峰迅速到来、造成的影响迅速退却,经济快速回到疫情前水平;中性情形下,疫情没有出现大规模反弹,但也没有报复性消费,生产和消费的恢复有一个过程;风险情形出现的概率较小。
中信建投:国内短期脉冲式修复可期,持续性仍需关注
欧美:周期影响大于政策
美国疫后整体消费高增,结构发生变化,商品消费的复苏程度明显优于服务消费,且部分服务消费需求及居民生活习惯可能发生永久性变化。欧洲疫后消费复苏乏力,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地缘政治冲突再度推升通胀中枢水平等因素对于居民实际消费能力形成挤出,消费者信心出现快速下滑。
亚洲地区:复苏差异或源于刺激政策、产业禀赋、消费结构
新加坡疫后零售明显好转,不同场所人流量基本呈现缓慢修复趋势,但都基本没有恢复至疫情前水平。越南疫后消费随防疫限制的放松出现一轮快速强劲的反弹,服务业改善明显。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地区疫后消费并未因防疫政策调整受到明显提振,同时消费者信心出现持续下滑。
国内启示:短期脉冲式修复可期,持续性仍需关注
后续的重要观测点:1)疫情演绎与医疗挤兑的现象能否规避;2)疫苗接种率能否达到预期,这将决定后续放开节奏;3)能否看到有力度的消费刺激政策出台;4)居民部门储蓄率的转化及国内消费者信心的如期改善将很大程度决定疫后复苏的持续性。
中金:政策调整较晚、准备较充分的国家和地区,经济表现更加平稳
政策调整大致分成三个阶段:严格管控——逐步放松——基本放开。对于调整较晚的国家和地区,在调整前大都做了准备,比如提高疫苗接种率(包括老年人)、合理增加和补充医疗资源、加强政府宣传引导。
尽管如此,政策调整过程中,大部分国家和地区还是经历了“瞬时冲击”,体现为感染和死亡人数上升,医疗资源使用增多,民众外出活动下降,GDP增速下滑。这些冲击一般持续1个季度,后续会逐步消退。
中期来看,政策调整后经济大都呈复苏态势,一些是因宏观政策刺激,另一些是内生性改善。相对而言,政策调整较晚、准备较充分的国家和地区,经济表现更加平稳。
美国和英国政策放松时间较早,初期感染人数较多,经济受影响较大,后续复苏主要依靠政策强刺激。复苏过程中商品消费普遍好于服务,部分服务恢复较慢。越南在Delta疫情冲击下调整政策,调整当季GDP大幅萎缩,后续在出口拉动下恢复。
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在Omicron疫情后调整政策,调整后经济也能慢慢恢复,且与严格管控时相比,一些服务业明显回升,比如入境政策放松后旅游业复苏。
供给方面,欧美国家劳动参与率在疫情后下降较多,但这一现象在亚洲国家和地区并不明显。另外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工业生产更多受出口需求影响,与疫情本身关系似乎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