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再去争论燃油车和电动汽车,谁是主流趋势,似乎已经完全没有必要了。越来越多的燃油车企,都纷纷宣布了自己停产燃油车的计划和时间点。这其中,除了比亚迪、东风,还有我们熟悉的老牌车企大众。
乘联会数据显示,2022年1-9月,我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销量为435.1万辆,市场渗透率增至25.7%,提前3年完成渗透率目标。
今年前10个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49.9万辆,同比增长96.7%。今年我国汽车出口预计在300万辆左右,有望成为世界第二大汽车出口国。
数据已经在雄辩的说明一个事实和趋势——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全面驶入发展新风口。
一、新能源汽车正在扛起中国制造的大旗
以前,当我们提到“中国制造”,可能首先想到的是义乌小商品批发,靠质优价廉风靡全球。但现在,这种格局完全不同了,更能代表“中国制造”的,毫无疑问,是新能源汽车。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制造,无论是产业链,还是新兴品牌集群上,无疑都是世界范围内引领者。
据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7月14日,全国现有约55.2万家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其中,2022年上半年新增注册企业11.8万家,1-6月新增注册企业平均增速为46.5%,保持高速增长。新注册车企数量的增加,至少说明了三个方面的问题:
1.市场持续看好看多系能源汽车行业,才会把更多的资源倾斜到新能源汽车方向;
2.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水平已臻成熟,品牌和品质的认可度已经很高;
3.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和消费需求旺盛,有大量的家庭和个人在购置和更换汽车时,会优先考虑新能源汽车。
最重要的是,疫情的影响正在淡去,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在疫情的刺激下,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前所未有的加强了供应链的韧性,很多原来薄弱的环节,在疫情中被突显,然后被修复。
天眼查研究院的分析研究指出,整车与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关系,已不再是简单的买卖,而是在研发、生产环节与关键供应商深度绑定。双方需要联合开发、数据共享,这样才有望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战略互信。整车企业对于供应链的管控,应建立在对供应链科学预测的基础上。
面对供应链整合的需求,下游车企,无论是老厂家还是新势力早已开启了布局,仅就2022年上半年投融资事件来看,广汽集团、比亚迪、小鹏汽车、理想汽车,纷纷出手智能充电、芯片、智慧出行以及最为重要的动力电池领域。
与此同时,中游动力电池企业巨头也是“步履不停”,比如:宁德时代也是“买买买”模式不减,入股、投资多家涉及锂矿、锂资源的相关企业,牢牢把控上游资源,对冲原材料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
这正是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布局全面,产业形态丰富所迸发出来的优势。现在不仅有了强势的供应链企业,新势力造车企业也都经过“爬坡”扎根站稳了。
二、国产新能源汽车销售势头强劲
后疫情时代,消费者的消费决策更加趋于理性。但是新能源汽车的消费,却并没有遇冷。这说明,新能源车的质量和用车成本等,已经被消费者认可和看重。
从乘联会发布的半年零售销售数据来,上半年新能源轿车销量排名中,五菱宏光mini EV销量共计188,653辆名列第一;比亚迪秦和比亚迪汉则占据了另外两席;特斯拉Model3已滑落到第四名,销量同比减少24.7%。
而从上半年新能源SUV销量来看,与去年同期相比,除蔚来ES6、比亚迪元PLUS外,大部分上榜车型销量翻倍增长,其中,比亚迪宋销量涨幅最大达856.3%。
此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尤其是纯电动汽车市场呈现哑铃型,聚焦在高端和低端市场,缺乏中端市场产品,而比亚迪海豚的上市,意味着自主品牌车企开始发力消费者选购车时绕不开的十万级市场,并且在销售不到一年已冲进销量榜前十,凸显消费者对于此类产品的强烈需求。
而且,在新能源汽车出口方面,国产新能源汽车的表现也很惊人。
公开数据显示,截止到2022年10月,我国新能源汽车总数高达14.4万辆,同比增长70%;其中新能源乘用车出口13.6万辆,同比增长69%,占到乘用车总出口量的38%。
2022年,新能源汽车主要出口市场有墨西哥、智利、沙特、菲律宾等;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新能源汽车近期对澳大利亚、比利时、英国等发达市场的出口量也稳步走高。
据央视经济信息联播报道,11月24日,国内某品牌402辆新能源汽车到港宁波舟山港铁路穿山港站,随后将搭乘集装箱船出口欧洲,标志着宁波舟山港打通新能源汽车整车出口陆海新通道。虽然数量不大,但能出口到汽车生产历史悠久的欧洲,对于国产新能源汽车行业而言,意义却不同寻常。
三、电池成重点环节
与传统燃油车产业链不同,动力电池已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点环节,其成本占全车比重近半,产业链上中游大量企业的生产经营围绕电池环节展开。
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有汽车电池相关企业1万余家,其中,集中在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的相关企业占比约34.7%,32.5%的相关企业集中在批发和零售业,约18.5%的相关企业集中在制造业。注册资本在1000万以上的相关企业占比约41.3%。
从地域分布来看,湖南、广东、江苏三地相关企业数量位居前列,分别拥有2700余家、2400余家、830余家;从成立时间来看,约56.7%的相关企业成立于1-5年内,成立10年以上的企业占比超过10.4%。
出乎意料的是,动力电池全国出货量第一的城市并不是宁德时代总部所在的福建省宁德市,而是江苏省常州市。目前,常州动力电池年产值占全国份额的三分之一、江苏省的三分之二,正稳步成为“全球动力电池中心”。
天眼查综合数据显示,常州拥有中创新航、蜂巢能源、星星充电三家实力雄厚的新能源相关企业。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统计,今年上半年,国内动力电池企业装车量前10名中,中创新航、蜂巢能源的装车量分别位列第3位和第6位。
最近的一组数据显示,今年1-9月,常州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动力电池、光伏行业产值分别增长204.1%、124.8%、34.9%,对规上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超90%,预计全年新能源领域产值超过5000亿元。
动力电池属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游的细分领域,上游有原材料,下游有整车制造及服务。动力电池龙头企业落地,必然带动产业链上的相关配套企业落户。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常州有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3191家。其中,有限责任公司占比超过87%,高新企业有44家。集中在2021年注册的相关企业有721家,年度注册增速达到48.9%。集中在2022年1月至10月新增注册的相关企业已高达924家。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国产新能源汽车已经用实力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在新能源汽车这条路上,我们具备弯道超车的能力和潜质。尤其是,有如此之多的车企和上下游产业链企业真抓实干,有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有巨大市场体量的反哺,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肯定会冲出很多“黑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