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字财富领导者

中国银行业重大挑战:贷款不足!这是一场完美风暴?

2025-01-12 10:42:13
风起
FX168编辑
关注
0
0
获赞
粉丝
3 0 0收藏举报
— 分享 —
摘要:中国商业银行面临着一个重大的挑战。随着消费者和企业对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前景感到悲观,贷款增长停滞不前。尽管北京的刺激措施不断推出,但未能有效提振消费者信贷需求,也未能显著推动疲软的经济反弹。

FX168财经报社(亚太)讯 中国商业银行面临着一个重大的挑战。随着消费者和企业对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前景感到悲观,贷款增长停滞不前。尽管北京的刺激措施不断推出,但未能有效提振消费者信贷需求,也未能显著推动疲软的经济反弹。

那么,银行的资金用来做什么了?答案是购买政府债券。

自2024年12月以来,中国主权债券表现强劲,10年期国债收益率本月大幅下跌约34个基点,创下历史新低。

“消费者和企业贷款需求疲软导致资金流向主权债券市场。”新加坡abrdn固定收益投资总监Edmund Goh表示。

也就是说,“在岸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可供投资的资产,”他补充说,因为“目前没有迹象表明中国可以摆脱通缩。”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2024年1月至1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总额同比下降逾20%,至17.1万亿元人民币。仅11月的新增银行贷款为5800亿元人民币,而上年同期为1.09万亿元人民币

尽管从去年9月开始推出了一系列全面刺激措施,以应对经济接近未能实现全年“5%左右”增长目标的风险,但贷款需求未能回升。

高盛预计,2025年中国经济增长将放缓至4.5%,并预计12月信贷需求将进一步低于11月。

“优质借贷需求仍然不足,私营企业在批准新投资方面依然谨慎,家庭也在勒紧钱包。”荷兰国际集团首席经济学家Lynn Song表示。

今年,中国政府承诺将“提振消费”作为首要任务,并通过降低企业融资和家庭借贷成本来恢复信贷需求。

Song指出,由于潜在的关税行动不确定性很高,国内政策支持力度的疑问仍存在,投资者可能继续追逐“无风险收益来源”。

缺乏更好的投资选择

贷款需求的下降与按揭贷款的下滑有关,而按揭贷款曾是信贷需求的主要驱动力。

“中国国内投资者不得不面对金融市场和实体市场中都缺乏可投资资产的困境,”华兴资本股票部门董事总经理Andy Maynard指出。

根据官方数据,2024年中国年通胀率为0.2%,表明物价几乎没有增长,而批发价格持续下降,同比下跌2.2%。

上海资产管理公司Wequant的投资组合经理Zong Ke表示,由于经济基本面预计将保持疲软,政策支持力度逐渐减弱,机构对政府债券的看涨情绪越来越强。

他还表示,目前的政策干预仅是“防止经济崩溃并缓冲外部冲击的努力”,“只是为了避免自由落体式的下滑”。

“完美风暴”

自去年6月以来,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加速上升,周三的飙升使收益率超过4.7%,接近去年4月的水平。

中美国债收益率的扩大可能会导致资本外流,并对人民币形成进一步压力。周三,中国在岸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跌至16个月低点,而离岸人民币自去年9月以来持续走低。

“这是一场完美风暴,”Enhance International创始人Sam Radwan表示,他提到政府债券收益率下降、房地产危机持续和关税上升的影响是压低外资对中国资产兴趣的风险因素。

马来亚银行投资银行集团固定收益研究主管Winson Phoon说,尽管对外国投资者而言中国债券吸引力下降,但由于“外国资金占比较小”,中美国债收益率差扩大对中国政府债券表现的影响较小。

“亮点”

荷兰国际集团的Song说,收益率下降对北京来说可能是一个“亮点”——降低融资成本。随着政策制定者计划在今年加大新债发行力度,这将是一个优势。

去年11月,北京推出一项价值1.4万亿元人民币的债务置换计划,旨在缓解地方政府的融资危机。

“在2024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只要10年期国债收益率达到2%,政策制定者就会采取干预行动,”Song说,并指出,中国人民银行在12月“悄悄地停止了干预”。

投资者预计今年中央银行将出台新的货币宽松措施,例如进一步削减主要利率和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2025年伊始,中国人民银行表示,将在“适当时机”下调关键利率。

根据1月3日的声明,“央行将丰富和完善货币政策工具,进行国债的买卖,并关注长期收益率的变动。”

尽管如此,降息的前景可能只会推动债券市场的进一步反弹。

渣打银行的经济学家预计,今年债券市场反弹将继续,但增速将放缓,预计2025年底10年期国债收益率将降至1.40%。

经济学家表示,随着刺激政策开始提振经济某些领域,信贷增长可能会在年中稳定下来,从而减缓债券收益率的下降速度。

周五,中国央行表示,由于市场对政府债券的需求过剩且供应不足,将暂时停止购买政府债券。

1. 欢迎转载,转载时请标明来源为FX168财经。商业性转载需事先获得授权,请发邮件至:media@fx168group.com。
2. 所有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FX168财经立场。我们提供的交易数据及资讯等不构成投资建议和依据,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