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字财富领导者

观点:外国公司在中国的未来看起来越来越有限

2024-07-06 00:00:34
加美财经
媒体
关注
0
0
获赞
粉丝
喜欢 0 0收藏举报
— 分享 —

日经新闻的专栏说,反复无常的规则和更激烈的竞争,让外国企业在中国大陆的日子生​变得艰难。

Dong Fang, Public domain, via Wikimedia Commons

还记得公司要求供应商提供“中国价格”的日子吗?

当时,提供中国价格成为一项竞争要求,实际上也是订单的必要条件。

过去几年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你的中国价格是多少?”这种竞争压力迫使外国公司进入中国,到最近的“中国+1”战略。

这种新的战略方法是对疫情期间中国单一采购的脆弱性,以及中美及其盟友之间高度紧张关系的回应。

“中国+1”战略,旨在让企业在服务海外市场时,将中国以外的地区作为供应基地,同时在中国保持业务,利用中国庞大的市场,并作为在中国主导市场领域获取知识的基地。

更具限制性的“中国为中国”战略,则将业务完全集中在本地市场。

然而,这些战略的中国部分是否具有可持续的未来?

去年秋天,美国和欧洲公司表示,对中国市场的前景感到悲观,这是几十年来最消极的一次。欧盟中国商会列出了1000多项需要采取的行动,以解决市场壁垒问题。

新法规和安全限制的出台反复无常,给企业带来了越来越多的挑战,其中一些法规限制了收集和共享市场信息的标准商业操作。

此外,产品还有可能被排除在某些客户群之外,就像最近苹果和美光公司的遭遇一样。

中国大陆是一个庞大且充满活力和创新的市场,对于外国公司而言,这里竞争日益激烈,挑战日益严峻,即使对于长期在中国投资的日本、韩国和台湾等东亚经济体公司也是如此。

近年来,一些日本和韩国汽车制造商已经撤出中国大陆市场,而台湾投资者则越来越多地转向东南亚投资。

部分原因在于中国本土企业凭借本土优势(包括显性和隐性的国家支持)异军突起,在与外国竞争对手的竞争中占据优势。随着中国向价值链上游移动,并受益于绿色技术领域的先发优势,外国企业占据主导地位的行业越来越少。

从习近平主席到其他中国官员都坚信,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实施了全面的遏制、包围和压制。这种观点强化了“双循环”战略的积极推行,旨在尽可能减少中国对国外资源和技术依赖。

即使在芯片制造设备等领域,中国虽然高度依赖海外供应商,且目前正面临限制,但中国正在快速进步,本地供应商的市场份额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增长。虽然中国在最先进的芯片制造设备领域距离实现自给自足还有一定距离,但几十年来,中国已经证明了自己是孜孜不倦的知识获取者和快速学习者。

简而言之,即使在中国仍处于追赶模式且外国公司仍具有优势的领域,因此仍受到中国欢迎,市场机会之窗也可能转瞬即逝。

即使对于在中国取得巨大成功的苹果和大众汽车这样的公司来说,竞争、监管和技术环境的快速变化,也意味着未来将越来越脆弱。与其向中国市场投入更多的资金和资源,以期长期获得或保持市场地位,不如从现有投入中获得最大回报,这似乎是一种风险更小的策略。

高盛集团首席执行官大卫·所罗门最近表示,对于他们公司而言,在中国不惜一切代价追求增长的战略不再明智,因此已经减少了在中国的业务。

但许多外国公司仍致力于中国业务,因为中国目前已成为越来越多行业的领先市场,且未来肯定会更是如此。从获取信息和知识以及学习机会的角度来看,在中国开展业务是明智之举。

即便如此,中国不断变化的监管和安全环境表明,此类正常的商业活动可能被视为有悖于中国的安全利益,从而损害在中国开展业务的潜在收益。

摩根大通首席执行官杰米·戴蒙在一月份达沃斯论坛上强调,中国的风险回报计算发生了巨大变化。种种迹象表明,在可预见的未来,这种计算将变得更加困难。

除了少数例外,外国公司在中国的发展前景越来越有限。

作者路易斯·布伦南是爱尔兰三一商学院商业研究教授、黄氏跨国公司中心(Wong MNC Center)高级研究员,也是中国在欧洲研究网络(China in Europe Research Network)的爱尔兰代表

来源:加美财经

敬告读者:本文为转载发布,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FX168财经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细微删改。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