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的报道说,3月19日,中国的九江银行发布了一些坏消息。在一次罕见的信息披露中告诉投资者,由于贷款表现不佳,2023年的利润可能会下降30%。这是中国银行通常不愿透露的信息。事实上这些银行经常不遗余力地避免披露这些信息。
Photo by Hanny Naibaho on Unsplash
典型的潜规则如下:银行贷款给资产管理公司(AMC),后者则购买银行的有毒贷款。双方签订的合同中包括一些条款,使资产管理公司能够规避他们所购买的不良贷款的信用风险。保密条款使这些安排不被披露,有时甚至不向法院披露。
在监管者看来,参与此类交易的银行似乎是在解决坏账问题,但实际上是在掩盖坏账问题。正如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的本·查伦旺和阮天悦 …以及人民大学的苗萌所指出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问题贷款会不断累积。对于全国数百家银行来说就是一颗颗定时炸弹。
当局现在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对债务处理不当的金融机构进行了一系列处罚。新成立的银行业监管机构,国家金融监管局已经做出了 20 多项处罚。12 月,中信银行因坏账管理不善被罚款 2.2 亿元(合 3,000 万美元),创下历史新高。
中国农业银行是一家大型国有贷款机构,也因类似违规行为被罚款 2700 万元。
监管力度的加强部分归功于新监察机构提高了警惕性。去年成立的国家金融监管局比前身拥有更强的执法能力。之前对银行的监管一直由多个机构分工负责,导致腐败和监管不力,从 2019 年开始,多家银行因此倒闭。
现在,国家金融监管委员会似乎更加严肃地对待隐瞒坏账问题。
但有些事情开始得更早。十年前,银行并没有通过将债务认定为 “不良贷款 “来公布其问题的真实规模,而是将其塞入其他资产类别,向监管机构表明借款人仍有很大机会偿还债务(事实上,许多公司已经破产)。
2017 年,国家金融监管局的前身开始要求贷款人更加诚实。结果,不良贷款大量涌现。例如,九江银行的不良贷款在 2015 年至去年年底期间增加了七倍。
这些披露有多少是可信的呢?识别和消化坏账很难。发现此类贷款会削弱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因为银行不得不动用资本来为未来的坏账做准备,这反过来又会使政府更难将金融支持投向受青睐的行业,以实现政策目标。
随着地方政府对银行进行资本重组,注入资金使其能够继续冲销坏账,一些”不良贷款 “将变得合法化。
另一些则是通过国家认可的金融机构进行的,因此只有在某些时候才是合法的。几十年前,中国建立了四家中央控制的资产管理公司,以清除坏账,现在都在苦苦挣扎。其中一家在 2021 年需要 66 亿美元的救助。其他几家资本不足,因此购买的坏账越来越少,而银行却在制造更多的坏账。
2016 年,四家国有资产公司从总额约 1.5 万亿元的不良贷款中购买了近 1 万亿元。到 2022 年,尽管坏账上升到近 3 万亿元,但购买额却不到 5000 亿元。
1 月底,国家媒体报道称,其中三家资产管理公司将与中国主权财富基金合并,因为他们本身已成为陷入困境的金融机构,难以履行成立初衷的债务清理工作。
这对九江银行来说是个坏消息。对于其他数百家类似的贷款机构来说,更是个坏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