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字财富领导者
CoNET
|
客户端
|
旧版
|
北美站
|
FX168 全球视野 中文财经
首页
资讯
速递
行情
日历
数据
社区
视频
直播
点评旗舰店
商品
财富汇
登录 / 注册
搜 索
综合
行情
速递
日历
话题
168人气号
文章
“中字头”大爆发,发生了什么?“低估+分红”方向成后市关注重点!
go
lg
...
部总经理、银行ETF基金经理胡洁认为,
经
济
预
期
的边际改善、银行板块业绩的强韧性、以及较高的估值安全边际都可能成为未来银行板块绝对收益的支撑逻辑。 1、银行板块热点聚焦:金融16条发布 优化防控二十条措施,更加精准地防控、国际活动恢复等措施,有利于恢复实体经济的银行信贷需求。 此外,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做好当前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工作的通知》,共16条重磅措施,明确了房地产关联各方主体目前的主要任务和方向,供需两侧双管齐下,为本轮下行周期以来最强有力的支持政策,大幅提振了各方的信心。假设各渠道融资放宽程度参照地产债,年内房企增量资金来源有望充分拓宽,亦将为银行落地宽信用和支撑社融打开展业空间。(消息来源:21世纪经济网、中信证券,2022.11.14) 2、银行板块三季度最新业绩解析 胡洁表示,2022年三季度,上市银行利润增长提速,不良率、关注率下降,其中不良贷款率是行业连续第八个季度下降,拨备覆盖率进一步提高。但板块估值却进入历史极低区间,银行行业估值和财务数据的背离,蕴含了机会。 3、宏观政策解析:稳定经济增长推进,银行业基本面预期继续改善 随着稳定经济增长政策端持续发力,信贷和社融预计稳步上升,银行业基本面预期继续改善。优质银行利润增速有望持续高增,资产质量也持续改善。 从长期主线来看,自2020年以来,过去经济增速下行阶段产生的坏账基本出清,由此银行板块进入了“不良出清→拨备释放→业绩高增→估值修复”的长期主线。在干净资产负债表的加持下,上市银行利润增长继续提速、盈利能力再上台阶、资产质量持续改善。 4、银行板块基本面解析:资产质量改善,安全边际高 银行业2022年三季度净利润增速环比回升,得益于资产质量改善。A股上市银行三季度末净利润增速7.9%,季度环比提升0.4pct,得益于资产质量改善,三季度不良净生成率环比回落,带动信用成本下行。(数据来源:上市公司公告、长城证券,截至2022.9.30) 从估值来看,目前中证银行指数的市净率为0.51倍,历史分位点为0.51%,即低于指数2013年发布以来99.49%时间区间,仍处于历史低位。(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2.11.17) 风险提示:价值ETF跟踪标的指数为上证180价值指数,该指数基日为2002.6.28,发布日期为2009.1.9;银行ETF跟踪的标的指数为中证银行指数(399986),该指数基日为2004.12.31,发布日期为2013.7.15。指数成份股构成根据该指数编制规则适时调整,其回测历史业绩不预示指数未来表现。任何在本文出现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个股、评论、预测、图表、指标、理论、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为参考,投资人须对任何自主决定的投资行为负责。另,本文中的任何观点、分析及预测不构成对阅读者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本公司亦不对因使用本文内容所引发的直接或间接损失负任何责任。投资人应当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基金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选择与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的产品。基金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根据基金管理人的评估,价值ETF和银行ETF风险等级为R3-中风险。销售机构(包括基金管理人直销机构和其他销售机构)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对本基金进行风险评价,投资者应及时关注基金管理人出具的适当性意见,各销售机构关于适当性的意见不必然一致,且基金销售机构所出具的基金产品风险等级评价结果不得低于基金管理人作出的风险等级评价结果。基金合同中关于基金风险收益特征与基金风险等级因考虑因素不同而存在差异。投资者应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情况,结合自身投资目的、期限、投资经验及风险承受能力谨慎选择基金产品并自行承担风险。中国证监会对本基金的注册,并不表明其对本基金的投资价值、市场前景和收益做出实质性判断或保证。基金投资需谨慎。 (来源:界面AI) 声明:本条内容由界面AI自动生成并授权使用,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AI技术战略支持为有连云。
lg
...
有连云
2022-11-22
【银行业深度解析】见龙在田!岁末年初如何把握银行股投资节奏?
go
lg
...
进一步优化,金融支持地产融资政策频出,
经
济
预
期
有望持续提振,银行板块迎来积极催化。临近年末,稳健型资金对低估值板块的关注度也有边际提升。 展望2023年,华宝基金指数研发投资部总经理、银行ETF基金经理胡洁认为,
经
济
预
期
的边际改善、银行板块业绩的强韧性、以及较高的估值安全边际都可能成为未来银行板块绝对收益的支撑逻辑。 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对银行板块进行深度剖析:(1)银行板块热点聚焦;(2)银行板块最新业绩全解析;(3)宏观政策解析;(4)银行板块基本面解析。正文2200字左右,阅读约5分钟。 一、银行板块热点聚焦:金融16条发布 11月11日,进一步优化公共卫生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措施发布,更加精准地防控、国际活动恢复等措施,有利于恢复实体经济的银行信贷需求。 此外,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做好当前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工作的通知》,共16条重磅措施,明确了房地产关联各方主体目前的主要任务和方向,供需两侧双管齐下,为本轮下行周期以来最强有力的支持政策,大幅提振了各方的信心。(消息来源:21世纪经济网,2022.11.11) 根据国信证券《金融16条发布,金融地产链迎拐点》研报,2022年9月末,金融机构房地产领域贷款余额比例25.3%,其中按揭贷款比例为18.5%,对公房地产贷款领域比例为6.8%,房地产融资环境改善不仅能有效缓解市场对银行涉房资产风险的担忧,且有助于疏通宽信用的堵点。(数据来源:国信证券,2022.11.14) 近期政策落地下,预计可支持约2500亿民营企业债券融资,后续可视情况进一步扩容,数量级远超前期零星发行地产民企中票(68亿)。(数据来源:中信证券,2022.11.14) 预计年内地产债净融资将达2500亿,截至11月初存量地产债券约3万亿(境内1.78万亿/境外1770亿美元),境内外余额较年初分别-530亿元/+184亿美元,预计地产债将迎来可观增量。9月底地产开发贷约9.4万亿,6月底投向地产信托资金余额约1.4万亿,假设各渠道融资放宽程度参照地产债,年内房企增量资金来源有望充分拓宽,亦将为银行落地宽信用和支撑社融打开展业空间。(数据来源:中信证券,2022.11.14) 二、银行板块三季度最新业绩全解析 胡洁表示,2022年三季度,上市银行利润增长提速,不良率、关注率下降,其中不良贷款率是行业连续第八个季度下降,拨备覆盖率进一步提高。但板块估值却进入历史极低区间,银行行业估值和财务数据的背离,蕴含了机会。 1、行业息差企稳 根据银保监会公布的商业银行2022年三季度监管指标:三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373.9万亿元,同比增长10.2%;商业银行前三季度累计实现净利润1.7万亿元,同比增长1.2%,资产利润率0.75%;净息差1.94%,季度环比持平;不良率1.66%,环比降1BP;拨覆率205.54%,环比升1.76pct。(数据来源:华西证券,2022.11.16) 数据来源:中金公司《3Q银行监管数据点评:分化加剧》,2022.11.17 2、规模扩张加速 中金公司数据显示,三季度末商业银行总资产同比增长10.9%,快于上半年末的10.4%,其中大行增速由11.2%上升至12.7%,股份行增速由7.8%下降至7.2%,城商行增速由10.1%上升至10.2%,农村金融机构增速由10.9%下降至10.0%。 三季度商业银行息差环比稳定,大行下行。前三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1.94%,与上半年环比持平,其中大行下降2bp至1.92%,股份行持平于2.01%,城商行上行1bp至1.74%,农商行环比持平于2.06%。 资产质量指标亦总体稳定。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率季度环比下降1bp至1.66%,关注类贷款占比季度环比下降4bp至2.23%,拨备覆盖率季度环比上升1.8ppt至205.54%,拨贷比季度环比上升1bp至3.41%。 分银行类型看,大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不良率分别季度环比下降2、1、0、1bp至1.32%、1.34%、1.89%、3.29%,拨备覆盖率分别季度环比上升1.4、0.5、3.5、2.0ppt至246.6%、213.1%、194.7%、139.6%。(数据来源:中金公司,2022.11.17) 3、关注类贷款环比双降 华西证券数据显示,商业银行三季度不良率环比降1BP至1.66%,降幅略有收窄;同时关注类贷款再次环比双降,三季度规模环比降0.3%,占比季度环比降4BP至2.23%,总体资产质量表观指标延续改善。 三季度拨备覆盖率和拨贷比分别环比提升1.76pct和1BP至205.5%和3.41%,安全边际继续加固。大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不良率分别环比降2BP/1BP/0BP/1BP至1.32%/1.34%/1.89%/3.29%,拨覆率环比提升1.4pct/0.5pct/3.5pct/2.0pct至246.6%/213.1%/194.7%/139.6%。后续地产领域纾困政策的落地显效,有望进一步降低系统性风险。(数据来源:华西证券,2022.11.16) 三、宏观政策解析:稳定经济增长政策推进,银行业基本面预期继续改善 随着稳定经济增长相关工作的推进,政策端持续发力,信贷和社融预计稳步上升,银行业基本面预期继续改善。优质银行利润增速有望持续高增,资产质量也持续改善。 从长期主线来看,自2020年以来,过去经济增速下行阶段产生的坏账基本出清,由此银行板块进入了“不良出清→拨备释放→业绩高增→估值修复”的长期主线。在干净资产负债表的加持下,上市银行利润增长继续提速、盈利能力再上台阶、资产质量持续改善。 四、银行板块基本面解析:资产质量改善,安全边际高 银行业2022年三季度净利润增速环比回升,得益于资产质量改善。A股上市银行三季度末净利润增速7.9%,季度环比提升0.4pct,得益于资产质量改善,三季度不良净生成率环比回落,带动信用成本下行。(数据来源:上市公司公告、长城证券,截至2022.9.30) 从估值来看,目前中证银行指数的市净率为0.51倍,历史分位点为0.51%,即低于指数2013年发布以来99.49%时间区间,仍处于历史低位。(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2.11.17) 风险提示:银行ETF产品风险等级:R3-中风险(此为管理人评级,具体销售以各代销机构评级为准)。银行ETF跟踪的标的指数为中证银行指数(399986),中证银行指数(399986)成立于2013年7月15日,该指数的历史业绩是根据该指数目前的成份股结构模拟回测而来。其指数成份股可能会发生变化,其回测历史业绩不预示指数未来表现。任何在本文出现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个股、评论、预测、图表、指标、理论、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为参考,投资人须对任何自主决定的投资行为负责。另,本文中的任何观点、分析及预测不构成对阅读者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本公司亦不对因使用本文内容所引发的直接或间接损失负任何责任。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来源:界面AI) 声明:本条内容由界面AI自动生成并授权使用,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AI技术战略支持为有连云。
lg
...
有连云
2022-11-22
国金宏观:“债灾”?与2016年底有质的不同
go
lg
...
箭”等推动房地产预期修复,防疫优化带来
经
济
预
期
修复,及中美元首会晤透露的外部局势缓和信号,叠加资金面的偏紧,推动收益率在11月7日-11日当周已开始上行,部分银行、理财资金赎回,导致公募基金等机构被动卖出,加速了收益率的上行。 “债灾”旧日重现?相较2016年底,基本面、资金面、杠杆均有质的不同 不同于2016年底,经济未来1-2个季度或延续下行,在此过程中“资产荒”的延续也有利于遏制”负”反馈机制。始于2016年10月债市牛熊大切换,是“政策底”和“经济底”夯实、资金成本抬升共振的结果。相较之下,出口加快回落、地产低迷和疫情反复等,使得当前经济仍面临阶段性“二次探底”风险,货币流动性也不具备持续收紧的基础;地产等低迷下,资金与资产不匹配的现象依然较为突出。 “资管新规”约束下,当前机构杠杆行为较为规范,没有抬升资金成本“去杠杆”必要。2018年之前,监管归属不同的银行理财、券商资管等机构,通过层层嵌套等实现表外加杠杆;而“资管新规”的穿透式监管,将机构杠杆约束在2倍之内、甚至更低,显著降低了杠杆收缩效应和缩短了资产负债”负”反馈的链条。此外,2016年机构对央行“收短放长”的后知后觉,也加剧了2016年底的“踩踏”。 后市演绎?中短期”负”反馈或趋缓和,但中长期面临基本面回归带来的压力 央行果断行动下,机构预期有所平复、”负”反馈趋于缓和,后续还需跟踪理财等行为变化。债市大幅调整后,央行加大逆回购投放、平抑资金波动,11月15日-18日,逆回购合计净投放3650亿元,资金利率明显回落、R001下降50BP至1.4%附近,机构”负”反馈行为也开始有所缓和。中期来看,理财全面净值化过程中,居民理财和机构投资行为的不断磨合、成熟,带来理财申赎变化仍需跟踪。 类似2016年“债灾”不会重现,债券市场中长期或回归基本面驱动。当前与2016年的基本面、资金面、杠杆等不同,使得债券市场短期大幅调整不会演变成2016年“债灾”。中长期来看,稳增长继续发力、疫后修复及地产超调后的企稳等,或推动经济回归“新稳态”,使得基本面对债券市场的压制逐步显现。稳增长续力带来的债券供给冲击、资金波动等,也可能阶段性干扰交易行为、放大市场波动。 风险提示:政策效果不及预期,疫情反复的干扰,全球经济衰退超预期。 报告正文 一、“债灾”?交易过于拥挤下的“踩踏”现象 (一)交易过于拥挤下,债券市场稳定性明显下降 11月中旬,债券市场经历明显调整、短端调整幅度大于长端。2022年11月14日-18日,债市经历“惊心动魄”的一周,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上行9BP至2.83%、活跃券盘中一度上行突破2.9%,短端上行幅度更大、1年期国债同期上行21BP;信用债收益率调整幅度更深,其中,1年期AAA中票收益率上行近42BP,3-5年的中长期限上行幅度也在18BP-37BP之间。如此快速、大幅的调整,引发市场对于2016年底“债灾”重现的担忧。 交易过于拥堵下,市场稳定性明显下降,机构行为对利空因素的反应更加敏感。4月中下旬以来,降准、大规模留抵退税,叠加实体修复“平缓”等,使得资金滞留金融体系的现象较为突出、DR007一度下探至1.3%以下。流动性极度宽松下,票息策略逐步成为主流,机构加杠杆套息差行为,推动信用利差收窄至历史绝对低位。 杠杆加足下,机构对资金波动更为敏感,资金利率逐步收敛的过程中,交易行为已经开始出现变化。11月初,资金利率并未出现类似此前9月、10月初的季节性回落,反而有所上涨,以DR007为代表的货币市场利率中枢明显抬升、由9月的1.6%上涨1.8%附近、盘中一度突破2%,市场对资金面的担忧情绪由此发酵,银行间质押回购成交规模由此前日均6万亿元左右、降至11月前三周的不足5.2万亿元。 (二)“利空”集中扰动下,净值化“负”反馈放大波动 地产、疫情、外部局势等前期压低收益率的三大变量,在近期均出现“反转”信号。除了资金面收紧干扰债市情绪外,经济基本面也集中释放“利空信号”,共同推动收益率加快上行,具体包括,民企“第二支箭”等带来房地产预期修复、防疫优化带来的
经
济
预
期
修复,及中美元首会晤带来的外部局势缓和等(详情参见《疫情防控“新”变化!》、《防控优化,影响几何?》)。 债市快速调整后,理财“赎回潮”进一步加剧市场波动。部分银行、理财资金赎回,导致公募基金等机构被动卖出,进一步加速收益率上行。截至11月前17日,银行理财破净产品就已达2522只、占全部银行理财产品的7.3%,较上个月大幅抬升3个百分点;破净比例高于8%的理财公司占比近4成、部分理财公司破净比例甚至高达15%以上。 理财“赎回潮”的背后,是资管业务监管加强、净值化转型加快的缩影。伴随穿透式监管的加强,理财产品持有债券类资产占比已超68%、同比抬升4个百分点以上,投向公募基金也明显增多、由原先不足3%抬升至4%左右。净值化转型进程也在加快,截至2022年6月底,理财公司产品存续规模19.1万亿元、全部为净值型产品。 二、“债灾”旧日重现?核心驱动变量有质的不同 (一)相较2016年,“资产荒”是最大的基本面差异 不同于2016年底,经济未来1-2个季度或延续下行。始于2016年10月债市牛熊大切换,是“政策底”和“经济底”夯实、资金成本抬升共振的结果。相较之下,当前经济动能增长明显偏弱、面临阶段性“二次探底”的风险,一方面是,前期重要支撑项之一的出口,已进入趋势性下滑通道;另一方面,尽管政策信号强化,地产和消费尚未看到边际改善的信号,阶段性仍会受到疫情反复、居民收入以及房企债务等的压制。(详情参见《黎明前的“黑暗”》)。 经济下行过程中,“资产荒”现象或仍将延续,与2016年形成鲜明对比。经济承压下,流动性不具备持续收紧的基础,类似2016年“收短放长”抬升资金成本的情况或较难出现;与此同时,实体需求偏弱,使得资金大量滞留在金融体系,推动机构资产配置需求增长。尽管广谱利率已降至历史低位,居民购房需求、企业贷款需求等依然低迷,叠加地产债务等信用风险担忧仍在,使得机构资产短缺的问题依然突出、对利率债和高评级信用债配置需求较强。 “资产荒”背景下,资金面压力的缓解,有助于遏制机构资产负债的“螺旋式”“负”反馈。相对宽裕的资金面与相对短缺的优质资产之间的不匹配,并不会因为短期机构遭受资金赎回而改变;赎回资金找不到匹配的资产,或仍会滞留在金融体系、尤其是货币市场,一旦资金面趋于稳定,资产短缺矛盾会继续凸显。11月16日之后,资金面压力明显缓解,机构行为有所恢复,银行质押回购日均成交规模由此前不足5万亿元恢复至5.6万亿元。 (二)资管新规之后,高杠杆的问题已经大为缓解 “资管新规”约束下,机构杠杆问题已经大为缓解,也不需要抬升资金成本引导“去杠杆”。2018年之前,监管归属不同的银行理财、券商资管等机构,通过层层嵌套等实现表外加杠杆;而“资管新规”的穿透式监管,将机构杠杆约束在2倍之内、甚至更低,显著降低了杠杆收缩效应和缩短了资产负债“螺旋式”“负”反馈的链条。此外,2016年机构对央行“收短放长”的后知后觉,也加剧了2016年底的“踩踏”。 微观结构嬗变下,机构行为更加理性和市场化。资管新规之后,资金池、刚兑、多层嵌套等现象明显减少,券商资管、信托等通道业务也持续收缩,推动资金逐步向管理规范的公募基金等集中,规模体量居首的银行理财也逐步向更加市场化运行的理财子发展。随着市场格局变化等,债券市场参与机构,更加注重负债管理、平衡资产收益和负债久期,灵活利用杠杆变化和波动交易,根据宏微观形势变化切换久期、票息等投资策略。 当前债市杠杆更多体现在场内,只要票息“丰厚”、资金稳定,不会形成负向自我加强。资管新规之后,机构杠杆行为更多集中在场内,“滚隔夜”加杠杆已成为常态、质押回购隔夜成交占比长期在86%附近。机构利用场内杠杆套息差的行为成为市场交易主要策略之一,资金出现波动时,场内杠杆有所回落;一旦资金波动平复,杠杆很快恢复来套息差。 三、后市演绎?短期“负”反馈缓和,中长期回归基本面 (一)随着央行果断行动,机构预期修复、“负”反馈缓和 央行果断行动,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助力机构预期平复。债市大幅调整后,央行11月15日开始加大逆回购投放,在MLF和PSL等工具已实现1700亿元净投放的基础上,当天逆回购投放1720亿元、实现净投放1700亿元,随后两个交易日内继续保持平均每天1000亿元左右的投放规模,11月15-18日,逆回购合计净投放3650亿元、帮助平抑资金波动。 伴随央行投放加码、财政缴税影响消退等,资金面压力缓解,机构“负”反馈现象有所缓和。逆回购资金投放增多,稳定机构预期的同时,也一定程度缓解财政缴税带来的扰动,而11月17日之后资金上缴国库的扰动已明显减弱,资金利率明显回落;在11月17日-18日两个交易日,R001和R007分别回落63BP和28BP至1.41%和1.82%,存单和利率债收益率也出现不同幅度下行。 中期来看,居民理财和机构投资行为在不断磨合、成熟,或有助于降低净值化“负”反馈的影响,后续变化仍需跟踪。2022年是理财全面净值化的元年,恰好赶上资本市场跌宕起伏,居民从习惯理财刚兑到理性认知理财也可能跌破净值需要一个过程,居民与销售渠道、投资机构之间也需要时间磨合。展望未来,理财“赎回”带来的“负”反馈或逐步平息,后续可紧密跟踪理财变化。 (二)“债灾”不会重现,债市中长期回归基本面驱动 尽管类似2016年“债灾”不会重现,债市中长期面临基本面回归带来的调整压力。当前与2016年的基本面、资金面、杠杆等不同,使得债市短期大幅调整不会演变成2016年“债灾”;中长期来看,债券市场驱动逻辑或回归基本面。2022年稳增长效果的滞后显现、2023年政策继续发力,疫情干扰逐步消退带来的疫后修复,及地产超调后的企稳等,或共同推动经济回归“新稳态”,使得基本面对债市的压制逐步显现(详情参见《重估中国:站在历史轮回的新起点》)。 稳增长续力带来的债券供给、资金波动等,可能阶段性干扰交易行为、放大市场波动。外需走弱下,稳增长仍需继续发力,部分对冲出口下滑、助力经济回归;财政继续担当稳增长重任,但收支压力下,中央赤字可能扩张、“准财政”继续加码,或带动国债、政金债规模扩大(详情参见《财政稳增长,还有多少“弹药”》)。债券集中供给增多,可能阶段性加大资金波动、干扰交易行为。 与财政配合,央行或继续维持流动性合理适度,降低资金面波动对债市的扰动。2023年稳增长政策组合或延续当前搭配,财政担当重任、货币与之配合,一方面,央行运用PSL、专项再贷款工具等,加大对政策性银行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平抑资金波动,维持货币市场利率在利率走廊内窄幅波动,为政府债券、政金债发行提供合理适度的货币流动性环境。 经过研究,我们发现: (1) “利空”集中扰动下,交易拥堵和净值化“负”反馈放大债券市场波动。前期压制收益率的房地产、疫情和外部形势三大变量的积极变化,叠加资金面的紧张,是近期债市调整的重要原因;而交易拥堵下,部分银行、理财资金赎回,导致机构资产负债“螺旋式”“负”反馈,加速债券收益率的上行。 (2) 与2016年底“债灾”相比,当前基本面、资金面、杠杆等均有质的不同。不同于2016年底,经济未来1-2个季度或延续下行,在此过程中“资产荒”的延续也有利于遏制“负”反馈机制;“资管新规”约束下,当前机构杠杆行为较为规范,也没有抬升资金成本“去杠杆”必要。 (3) 类似2016年“债灾”不会重现,债市中短期“负”反馈或趋于缓和,中长期或回归基本面驱动。中短期,央行果断行动助力机构预期平复,“负”反馈趋于缓和,后续关注理财等行为变化;中长期来看,稳增长继续发力、疫后修复及地产企稳等,或推动经济回归“新稳态”,进而对债市形成压制。 风险提示: 1、政策效果不及预期。 2、疫情反复的干扰。 3、海外经济衰退超预期。
lg
...
金融界
2022-11-22
经济冷,预期热,该如何布局?
go
lg
...
,我们正式提出“预期的转折”。“差”的
经
济
预
期
已经广为人知,但是对于地产、互联网、防控等领域紧缩的政策态度出现了积极的调整。这样的变化对于股票此前的悲观预期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转折,从较为一致的看空变成乐观的人正在增加,因此下行的风险可控,要应对上行风险概率的上升。政策底和市场底已经看到了,现实约束在于基本面底还没有见到,甚至由于短期防控的压力基本面挑战是增加的,股票行情难以复现诸如2020年6月与2022年5月从底部爬坑后拉升式的行情,更可能的路径是在震荡和反复中向上推进。但是,对于股票策略而言,预期转折后震荡调整反而是布局的机会,股票逢跌加仓。 短痛后,从债券到股票资产轮动有望开始。近一周债券市场大幅调整,10年期长端国债利率上升至2.85附近,固定收益类产品居民赎回潮出现。债券市场波动与赎回潮会带来两个阶段的影响,第一阶段为应对产品净值调整以及潜在的赎回压力,流动性较好的资产(也包括股票资产)会存在阶段性抛售的压力。基于当前理财产品和固收+基金的规模、股票持仓比例以及市场赎回情况,我们预计基准情况下股票资产的潜在抛售规模预计在220亿,整体冲击可控。从固收+基金行业配置比例看,超配了食品饮料、煤炭、地产、银行等权重板块;但对于电子、非银、医药、电力设备、机械设备等板块整体处于低配。第二阶段,从债券到股票的资产轮动有望启动,债券调整来源于政策预期变化后投资者在定价远期信用扩张的可能。对于居民部门而言,固定收益类产品净值大幅下降最直接的影响在于无风险利率下降;对于机构投资者而言,需要更加多元化的资产组合(增加权益)来应对政策新增的敞口;因此,在短期流动性压力带来的抛售之后,债券资产有望向股票资产腾挪。类似的案例曾出现在2020年6月,监管层金融政策转向令债券市场暴跌,理财破净。彼时A股市场调整后,在6月底出现了明显的资产轮动和资金向权益腾挪的情景。 跨年布局,重视传统世界的修复以及新兴成长的趋势。股票投资者还处于小心翼翼的阶段,政策频出与防控优化恰恰说明了目标天平向经济倾斜,经济的绝对低点已经没有那么重要,需要考虑的反而是2023年远期预期上修的可能。2014年A股市场同样面临基本面持续向下的压力,但是股票市场不再下探,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在于2013年极度紧缩的金融政策在2014年出现了明显的放松,无风险利率下降,
经
济
预
期
改善。对于当下,由于2022年地产和防控等关键政策紧缩与海外变局打击了投资者的
经
济
预
期
和风险偏好,但是面向2023年我们可以看到多个约束条件在变得更加积极,在股票估值处于相对低位的阶段反而提供了远期预期上修的交易空间。同样地,恰恰2018年以来金融去杠杆和供给侧改革令金融风险和实体经济的风险出现了较大程度的降低,为下一步再杠杠化尤其是制造业转型升级和资本开支的提升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因此,我们认为下一阶段的投资在内需中寻找机会,一方面是政策修正带来的传统世界的修复,如上证50;而另一方面的再杠杠化部门从地产驱动到制造驱动的趋势变化带来的新兴成长的机会,如科创50。 内需“找机会”:价值底部反弹,逢低布局成长。一是聚焦经济复苏预期下估值修复的周期性机会,核心在周期(央国企地产、建材等竣工链)与消费(食品饮料、酒店、航空)。二是抢抓转型升级与安全主线下的内需扩张的时代趋势,推荐医药、制造业替代升级(军工、计算机、通信、机械设备)与新材料(钢铁、有色、化工)。 03 金工 陈奥林:当前哪个板块的筹码结构最适宜加仓? 核心观点:经济增长因子领涨,权益资产边际乐观,但并未疯狂。年底收官前仍将是价值复苏的过程,战略性加仓单点医药板块,战术性参与信创板块。 上周复盘与展望:权益资产边际乐观,但不至于暴涨。 从宏观因子表现来看,市场已经开始交易经济复苏预期,但预期复苏到实际盈利数据企稳之间需要一定传导时间,在复苏预期上行初期,市场会出现价值板块估值修复,带动大盘整体估值中枢上移。当下,市场基本已经完成了这一阶段,接下来将会沿着经济复苏进程进行持续定价。短期,美联储加息周期临近尾声,外资将会加速回流,其偏好的大盘股将持续走强。此外研究发现,北上资金流入情况与对应板块ROE环比变化高度正相关,对应医药板块将持续迎来资金流入。 策略配置建议:年底收官前仍将是价值复苏的过程。 经济复苏预期定价逐渐充分,后市随经济复苏演绎呈现震荡走势,当前市场情绪、风险偏好等皆处于阶段性高位,后市当其出现回落时,价值风格的防御属性仍会带来相对优势。因此,不追涨,敢加仓,是当下阶段的关键词。 板块配置:战略加仓单点医药板块,战术参与就选信创。 经济复苏如能落地,医药行情必不可少,市场在过去一周的交易中已经达成共识,医药板块是经济复苏逻辑下首推板块。相反,如果经济复苏不及预期,政策端预期则会相应强化,对应信创行情的持续。因此,当前医药、信创双线配置是较为稳妥的方案。 04 海外策略 戴清:港股狂欢过后,下一步怎么走? 11月以来,压制港股的三座大山均有所松动,港股明显反弹。1)国内稳增长政策加码和防疫政策优化驱动市场风险偏好回暖。2)海外通胀压力缓解,美联储转向的出现边际量变化。3)11月中美领导人会晤,来自国别风险溢价有所收敛。 进一步拆分市场上涨动力,反弹势能均来自于估值修复的推动。恒生指数11月涨幅已达20.3%,其中估值贡献19.6%,而盈利贡献仅0.7%。估值端,前期过多计入的悲观预期及极端风险已得到一定程度上的释放。而分子端尚未看到明显改善,港股三大指数的彭博2022及2023一致盈利预期降幅虽有所放缓,但盈利增速预期仍在持续下修。 反弹过后,位置十分重要,目前恒指仍处低位,但已脱离极端区间,处于弱市中的相对合理水平。10月恒指的动态市盈率突破了3月低点,且接近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的水平。目前已反弹至均值以下一个负标准差左右的水平,处于历史上弱市中的相对合理水平。 从行业结构来看,经过强劲反弹后,部分行业估值已并不便宜。汽车及零部件、耐用消费品、医疗设备服务、家庭及个人用品、零售、媒体、医药及软件服务估值已修复至2006以来的均值附近,而消费服务和食品板块市盈率已超均值以上一个标准差的水平。 近期市场情绪有所退潮,再次审视港股是估值陷阱还是价值洼地?关于估值,从极端值修复至相对合理范围的择时策略胜率往往较高,一旦超过,低估值的魔法将渐渐失灵。 短期,“复苏交易”或有波折,行业或有分化。随着众多国内利好政策频频兑现,若短期缺乏新的政策支持,同时金融经济数据没跟上修复,预计“复苏交易”可能存在一定的波折。同时,海外流动性也有反复,关注“利空钝化、利好敏感”的品种在调整后所带来的机会。 从“估值陷阱”走向“价值洼地”的钥匙。从历史经验来看,切换契机,短期来自海外流动性的改善,而中长期一定是来自国内经济基本面的好转,所带来的盈利预期上修。目前国内政策底已经出现,但仍然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持,进一步扭转市场信心;其次,再观察社融等领先性的金融指标改善;然后,等待经济数据回暖的验证信号;最后,是港股企业业绩的兑现所带来具有坚实基础的上涨行情。 05 新股 王政之:赛道打新策略,未来还将如何演绎? 1. 上市新股表现分化,赛道主题投资表现抢眼:本周注册制上市新股5只,除了天元宠物下跌9%以外,其余新股均涨幅为正,但是整体涨幅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分化,新天地和甬夕涨幅最高,达到60%以上,主要原因还是因为首先发行整体估值没有出现行业明显溢价,和可比公司估值差异不大,另外两只新股均呈现了明显的赛道股特征,所属医药和半导体领域,也是近期打新资金相对愿意追捧的领域,所以上市表现最为抢眼。美埃科技做空气结净设备,下游应用领域有半导体和医药,也是具有一定想象空间,但是由于在询价阶段市场就给予了比较高的预期,整体溢价20%以上发行,所以美埃本身涨幅只有30%,一级估值水位上移部分也一定程度影响了上市表现,而天元宠物则是由于本身业绩增速乏力,技术含量有限,属于目前消费版块中相对弹性和关注度都较低的宠物用品版块,整体估值没有体现出新股溢价,赛道个股投资的逻辑已经非常清晰。 2.下阶段新股投资仍要重视风口趋势:在打新领域,热门赛道可以给出溢价,预估上市仍有一定安全垫。对于下周新股我们建议仍是积极参与,对于传统行业可以谨慎估值,但是对于国家鼓励和目前风口领域,仍需充分的把握赛道投资趋势。同时由于次新股具有筹码结构良好、套牢盘少、流通盘小等特征,容易受到活跃资金的青睐,相较其余个股对市场整体行情更为敏感,波动幅度更大。此外,次新股往往代表了行业景气发展方向,且在IPO募投扩产之下业绩确定性更强,在整体市场业绩承压背景下更受关注和偏好。在我们统计各轮次新行情中个股在区间内的涨幅情况,可以发现次新市场涨幅较高的行业与全市场涨幅靠前的行业有六成至八成的重合率,次新股上涨受市场主题风格影响显著。 06 中小盘 周天乐:科研支出扩张带来何种主题投资机会? 市场方面。本周市场行情反弹,疫情防控政策优化提振了投资者信心。本周A股总成交额环比提高了约6%。主要指数也随之上涨,中证1000和中证500指数分别上涨了0.22%和0.96%,而沪深300和上证50指数则分别上涨了0.35%和1.14%。并且本周北向资金净买入额达323亿元,是上周的6倍。我们维持之前的观点,目前中小盘仍在底部震荡区域,交易结构更好将在Q4迎来配置机会,而现阶段中小盘股票的机会仍然存在于那些下游需求确定性较强的板块中。今天给各位汇报受益于科研支出扩张的主题,分别是科学仪器和激光器主题。 主题方面推荐科学仪器。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保持快速增长,2021年为2.2万亿,同比增长14.6%,近10年复合增长率为12.4%。结构上,企业资金在国内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中占比为78%,企业资金占比较高使得市场对企业端的研发支出的关注度较高,然而企业研发支出会受到经营状况和宏观经济形势的显著影响,在当前情况下企业难以长期保持研发支出的快速增长。但是由政府资金支持的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则保持相对稳定,2022年9月,财政部下发了《关于加快部分领域设备更新改造贷款财政贴息工作的通知》、提出要为高校和医院提供实贷利率不高于0.7%的1.7万亿元贷款,并且原则上要求采购国产设备,而目前主要科学仪器的国产化率仅为10-35%,存在国产替代空间。 高校和医院是科学仪器的主要使用方,之前受到政策限制,无法作为贷款主体从银行获取资金,主要设备购置资金来自财政拨款。2021年全国政府支出的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为5300亿元,近十年复合增长率为11%,较企业R&D支出低2pct。目前国内高校和医院已经沉淀了大量设备更新改造需求,有望形成千亿级市场,在央行贴息政策催化下,国内科学仪器将迎来需求快速提升,也将带来科学试剂的需求同步提升。受益标的为两家北交所公司:1)产能满负荷运转,募投项目投产后产能有望提高约150%的生命科学仪器生产商新芝生物;2)在国产率不足20%的分析仪器行业深耕,产品技术水平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望实现对进口产品替代的海能技术。
lg
...
金融界
2022-11-22
债市大跌背后,流动性收窄才是关键所在
go
lg
...
,市场投资者、机构找出了许多原因,比如
经
济
预
期
转好、货币政策收紧、理财产品赎回踩踏等因素上面。 不可否认的是,债市大跌固然是上述多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但什么才是关键所在?债市调整的传导逻辑又是怎样的?本文将就此问题详细解析。 1,债市调整的传导逻辑 其实债市调整的传导逻辑并不复杂,一般来说,随着经济形势好转,这使得货币政策从宽松转向收缩。而货币政策的收缩则会导致市场利率上升,进而对债券价格或者对债券市场产生冲击,最后表现为债市下跌。 简单来说,经济上行→货币政策收缩→市场利率上行→债市下跌。 从上述传导逻辑出发,也就不难发现导致本轮债市大跌的一些影响因素了。 今年以来,受疫情、国际形势、美联储加息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尤其是二、三季度,资金面极度宽松,M2增速持续上行,9、10月的M2增速更是达到12%以上。 这使得市场短期流动性相当充裕,短端收益率大幅下行,长端收益率虽整体下行幅度不大,但绝对位置同样偏低,即目前10年国债收益率处于历史较低位。 换而言之,债券的“估值”处于历史相对高位,这也是近期出现信号后资金选择获利出局,导致债券被进一步砸盘的原因之一。 自11月初政策层面调整防疫措施后,一方面地产支持政策不断出台,经济悲观预期明显扭转,打击了债市乐观情绪。虽然当下经济面仍偏弱,但预期先行,中长期
经
济
预
期
发生明显转变。 另一方面,资金面持续收敛,资金利率接近去年水平,叠加11月15日央行缩量续作MLF、市场降准预期落空,货币政策预期同样发生较大转变。 此外,由于债市回调,主要配置债券的固收类理财产品业绩受损。Wind数据显示,截至11月16日,银行理财破净数量达到1689只。理财产品收益下行,引发普通投资者及金融机构的赎回行为。 与此同时,投资者对政策以及长期经济的预期发生转变,愈发看好权益市场复苏,因此开始主动调仓,导致固收类产品被提前赎回,管理人被动抛售债券资产。 债市已进入债市下跌→理财产品净值回撤→产品赎回→被动抛售→债市继续下跌的恶性循环中。 2,流动性收窄才是关键所在 一般来说,市场用债券的“到期收益率”代表债市行情,用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反映市场利率的变化。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市场利率和债券价格呈现负相关关系,即到期收益率上升时,债券价格会下跌。 因此,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上行,往往代表债市下跌。怎么理解国债的到期收益率上升、债市反而下跌呢?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什么是“债券价值”。债券价值就是进行债券投资时,投资者预期可获得的现金流入的现值。债券的现金流入,主要包括利息和到期收回的本金,或者出售时获得的现金。 用相对简单的“一次还本付息+单利计息”的债券价值为例,比如某债券面值为100元,5年期,票面利率为5%。 当前市场利率5%,其价值为:V=(100*5*5%+100)/(1+5%)5=100元;而但当市场利率上升到10%,其价值为:V=(100*5*5%+100)/(1+10%)5=77.62元。 这也就是说当市场利率上升,债券的价值就下降;而价值决定价格,债券价格也就降低了。 从定义来看,市场利率是指由资金市场上供求关系决定的利率。换而言之,流动性的宽松与否决定了市场利率的高低。这也就意味着,流动性在债券价格波动的过程中充当了关键角色。 而本次债市大跌也不例外,11月份以来,海外延续加息,国内流动性边际收敛,流动性缩量明显,存单利率、回购利率上升幅度较大,表明近期短债市场出现了明显的流动性收缩,银行间市场隔夜回购利率日内有所上行,随着多笔正回购大单的突然出现,流动性有所收紧,但彼时央行未对趋紧的资金面进行干预。 在此背景下,市场投资者为了获取流动性,卖出债券成为很好的变现方式。叠加房地产积极政策密集出台,债券短期供给端强于需求,支撑债市的基本面因素动摇,市场恐慌情绪集中释放。 所以总的来看,本次债市大跌的核心问题其实是流动性收窄的问题。 3,如何看待债券后市? 而从历史上来看,流动性冲击后,央行一般会加大资金投放稳定预期,进而市场情绪逐渐平稳,尤其是当前基本面仍然偏弱,央行呵护流动性的意愿预计整体较为积极。 实际上,在债市遭受冲击后,11月17日,央行进行了132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当日实现净投放1230亿元。此举也被解读为央行释放流动性缓解当前市场情绪。 效果则相当显著,当日债市便有所企稳,DR007、十年期国债收益率11月17日双双回落。现券期货也强势反弹,国债期货大幅收涨。 此外,上周末,央行、外汇局联合发布《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中国债券市场资金管理规定》,以推动中国债券市场进一步开放。由此可见,和市场预期的一样,央行呵护流动性的意愿,维护债市稳定的意愿同样是强烈的。 货币政策方面,央行的态度并没有完全转向,流动性投放依然合理充裕,但是缩量续作MLF的操作,仍会对市场预期产生一定的影响。 回归基本面,如果后续基本面上行,流动性或收紧,债市大概率会走熊;如果基本面往下走,政策仍然要释放进一步宽货币,利率下行,债市回暖。 而实际情况是,尽管地产支持政策不断出台,但出口和地产的困境不会就此全面解决。在宽信用尚未得到实际验证、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尚不牢固时,收益率或许并无持续快速上行的基础。 总的来看,由于受到地产和出口下行的影响,国内经济很难快速复苏。因此货币政策仍有望保持宽松的基调。此外,央行不时呵护流动性,在悲观情绪宣泄后,债市“牛转熊”的情况大概率不会出现。 但同时要注意的是,长期来看,国内基本面向好的趋势已经显现,这意味着货币流动性最宽松的时候大概率已过去。在此背景下,债市行情或有望回暖,但难重回上涨趋势。
lg
...
证券之星
2022-11-21
光伏产业链创下新纪录
go
lg
...
以来最大周跌幅。债券市场明显调整主要受
经
济
预
期
改善与资金面收紧影响,不过当前对于股票市场来说影响可能还比较有限,目前市场成交额依然维持在万亿元左右的高位。 北上资金则是加仓步伐不断,已连续6个交易日净流入。本周北上资金合计净流入322.83亿元,为下半年以来最高单周净流入。 来源:Wind 本轮市场的反弹主要是在公共卫生防控政策优化调整、房企支持政策和海外CPI预期改善等因素影响下展开,尽管政策向经济的传导仍有待进一步观察,但市场前期已具备较多的偏底部特征,基本面修复好转的预期下,对后续行情还是可以稍微乐观一些。 重点关注的方向包括房地产改善预期下,产业链上的建材ETF(159745)、家电ETF(159996)等;精准防控下的复苏行业,如医疗ETF(159828)、影视ETF(516620)等;对美元流动性较为敏感的港股科技ETF(513020)、矿业ETF(561330)、有色60ETF(159881)、标普500ETF(159612)、纳指ETF(513100)等。 光伏产业链周末有一则重磅消息,11月19日隆基绿能在第十六届中国新能源国际博览暨高峰论坛上宣布,已收到德国哈梅林太阳能研究所(ISFH)的最新认证报告,隆基绿能自主研发的硅异质结电池转换效率达到26.81%,创造目前全球硅基太阳能电池效率的最高纪录。 这是继2017年由日本公司创造的26.7%单结晶硅电池效率纪录以来,时隔五年诞生的最新世界纪录,也是在光伏史上首次由中国太阳能科技企业创造的硅电池效率世界纪录,在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电池片在20%转换效率的基础之上,每提高一个百分点的转换效率,可以为下游电站节约5%以上的成本,所以微小的提升放大到终端电站都是有意义的。而光伏HJT(异质结)电池具有更高的双面率、较低的温度系数、较低的光致衰减、制备工艺流程简单等优势,转换效率天花板高,降本方向明确。 各种电池技术平均转换效率变化趋势,来源:CPIA,申万宏源证券 未来HJT国产设备成熟、经济性改善,有望复制PERC电池快速渗透历程、开启下一代电池片技术爆发周期,带动光伏装机的进一步提升。短期虽然因为海外需求减少,板块出现调整,但从长期看光伏平价需求依然旺盛,国内分布式持续火爆外大基地项目抓紧建设、美国延长ITC10年加速光伏发展,叠加Topcon、HJT等新技术不断突破,光伏50ETF(159864)、碳中和50ETF(159861)依然具备较高的投资价值。 有关部门公布11月1年期和5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虽然11月MLF利率不变,意味着LPR报价基础未发生变化,但年内LPR报价依然存在下行动力。金融机构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到“释放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效能,推动降低企业融资和个人消费信贷成本”,尤其是与房贷利率相关的5年期以上LPR报价值得关注。 近期金融“16条”、“第二支箭”等多政策利好房企融资端,有助于促进“保交付”。从落地效果看,政策出台后多家民营企业发布公告,拟通过配股筹措资金,用于现有债项再融资;还有多家企业中期票据注册获受理。整体来看,房地产产业链已在积极推动债务化解和重组。受益于地产链资金面的修复,消费建材板块短期有望迎来较强劲的估值修复。 11月中旬以来,国内水泥市场需求量环比继续减弱,北方地区陆续进入淡季,南方地区企业出货量多降至6-9成不等,个别省份受防控影响,但水泥价格在企业加大错峰生产和行业自律推动下,继续攀升,后期可以期待需求端的恢复。玻璃方面,需求端地产竣工数据降幅收窄,未来保交楼等政策的落地有望带来竣工端的率先回暖。整体来看可以关注建材ETF(159745)的投资机会。 全国水泥均价变化(元/吨),来源:招商证券 最后附常推ETF图 风险提示:资本邦呈现的所有信息仅作为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切投资操作信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lg
...
有连云
2022-11-21
汇市突发!中国“清零恐慌”重返幕前 人行撤回短期流动性 美元避风港买盘走高
go
lg
...
美元指数再出现超预期反弹的情况,在国内
经
济
预
期
改善、股债市场资本流出压力放缓、积压的结汇需求或年底释放等因素的影响下,美元兑人民币即期汇率或再难突破此前高点。 但人民币汇率或难以出现趋势性升值行情,短期维持宽幅震荡行情的概率较高,长期来看人民币汇率或逐步回归内部因素主导,需要经过疫情的压力测试以及经济修复的数据验证来支撑人民币继续走强。
lg
...
小萧
2022-11-21
中信证券:预计理财赎回潮将在未来几天内结束,对于债券市场的冲击可能已经开始减弱
go
lg
...
紧,且疫情防控、地产政策调整使市场上调
经
济
预
期
,导致债券利率上行、部分固收类理财产品净值下跌,并触发理财赎回潮。利率上行与理财赎回之间相互强化,导致市场波动放大。未来来看,虽然媒体报道的情绪可能会导致赎回持续几天,但是对债券市场的冲击或已经开始减弱。一方面是因为本周央行加大资金投放,银行间市场流动性更加充裕。另一方面是因为理财赎回不会导致资金消失,在理财变成存款之后,资金实际上到了银行自营部门,他们同样主要配置固收类资产。 ▍10月经济运行基本延续了9月的结构特征,增长压力加大,高频数据显示受到各地散点疫情的影响当前经济景气偏弱。 10月经济运行基本延续了9月的结构特征,在疫情、地产、外需减弱等多方面因素制约下,10月主要经济指标基本持平或有所回落,特别是服务业、出口、地产领域压力较大。目前经济结构性引擎在于高技术制造业、基础设施投资、信息技术、网上零售、现代服务业等方面,预期将逐渐贡献更多增量。高频数据显示,生产端本周主要指标如开工率、部分工业品产量等环比均有所下滑;需求端除交运外,地产销售、电影消费、汽车销量等高频数据环比有所回升,但整体景气仍然偏弱。 ▍央行在三季度货政报告中关注通胀问题,但我们认为今年底明年初仍存在降准的可能性;近期地产政策密集调整,重点支持地产企业融资。 央行货政报告对我国
经
济
预
期
有所上修,特别关注了“未来通胀升温的潜在可能性”,尤其是M2高增长和疫情防控政策优化对需求的影响。我们认为11月资金面偏紧和MLF缩量续作可能与央行的通胀担忧存在关系。但是,我们认为当下经济仍低于潜在增长水平,短期通胀压力不大,货币政策需要对实际经济保持支持并缓解资金过于紧张的局面,降准仍有必要。近期地产政策进一步优化,“第二支箭”、“地产16条”、允许保函置换预售监管资金等政策先后出台,支持房地产企业扩大融资,部分地产企业现金流压力或将明显缓解。 ▍我国领导人参加G20、APEC等外交活动,与各国深化沟通交流,促进改善资本市场风险偏好。 11月是外交活动大月,我国领导人出访参加了G20领导人峰会、APEC领导人会议、东亚峰会等系列活动,大国外交为全球经济发展和资本市场运行注入确定性,有助于改善全球投资者风险偏好。 1)11月14日,习主席同美国总统拜登举行会晤,沟通具有建设性、战略性,拟推进宏观经济政策、经贸、能源、产业等对话。从落实层面看,中美各层次对话交流边际改善; 2)11月15日-16日,习主席出席G20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在全球发展、安全、数字创新、产业链合作、粮食安全方面强调5项中方提出的倡议,体现我国主动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的能力和国际社会基础; 3)11月18日-19日,习主席出席APEC会议,强调推进更加自由和开放的贸易和投资,计划明年举办“一带一路”论坛,以扩大优质进口为各国提供市场机遇; 4)在G20、APEC会议期间,习主席会见与多国领导人,深化多项双边合作。 总体看,这一周密集举办的系列外交活动,为下一阶段我国与各国的经贸合作增进了政治互信,指明了重要合作领域和产业方向。
lg
...
金融界
2022-11-21
十大券商策略:目前行情正处于政策驱动的上半场 市场将继续强势反弹至明年1月
go
lg
...
动性以及市场情绪共同影响所致,短期国内
经
济
预
期
修复,但预期先行,实际增长动能偏弱的形势仍将延续,利率或不具备快速上行的条件,但若未来经济呈温和复苏态势,不排除十债收益率延续抬升。股债性价比指向增配股票,配置方向上,短期受益于
经
济
预
期
改善,地产链条和消费链条或存在超跌反弹的机会,中期维度重点关注成长板块,细分领域包括安全发展以及自主可控两条主线。
lg
...
金融界
2022-11-20
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报7.1091元,下调436个基点
go
lg
...
美元指数再出现超预期反弹的情况,在国内
经
济
预
期
改善、股债市场资本流出压力放缓、积压的结汇需求或年底释放等因素的影响下,美元兑人民币即期汇率或再难突破此前高点。 我们认为,当前时点美元兑人民币即期汇率的高点或已确认,但人民币或难以出现趋势性升值行情,短期维持宽幅震荡行情的概率较高,长期来看人民币汇率或逐步回归内部因素主导,需要经过疫情的压力测试以及经济修复的数据验证来支撑人民币继续走强。 对于国内货币政策而言,来自人民币汇率的压力并非央行降息的唯一考量,国内总量货币政策面临着美联储仍在加息周期、国内物价上行等问题的掣肘,短期内的人民币压力的缓和并不意味着重新迎来降息的窗口期。 央行:人民币汇率保持基本稳定有坚实基础 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布了《2022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央行在报告的专栏《人民币汇率保持基本稳定有坚实基础》中表示,今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外汇市场供求总体平衡。与此同时,在基本面和政策面两大支撑因素作用下,人民币汇率继续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具有坚实基础。 专栏文章指出,从双边汇率角度看,今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有所贬值,对其他主要货币有所升值。受美联储加快加码收紧货币政策、市场避险情绪上升等因素影响,前三季度美元大幅走强,美元指数上涨约17%,比价效应带动同期人民币对美元贬值约10%,但人民币仍对欧元、英镑、日元升值3.3%、8.3%、12.5%,而且人民币对韩元、泰铢等周边经济体货币以及南非兰特等新兴经济体货币也有不同幅度升值。 在美联储快速大幅加息推高美元指数的背景下,今年9月中旬在岸、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先后跌破“7”这一整数关口,引发市场高度关注。不过,人民币相对于其他主要货币汇率仍保持稳定,且自11月份以来,市场对美联储加息放缓预期走强,美元指数从高位回落,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亦呈现出较强的回升趋势。
lg
...
金融界
2022-11-18
上一页
1
•••
118
119
120
121
122
•••
132
下一页
24小时热点
FX168日报:俄乌突传大消息!金价亚盘飙升25美元 日元暴涨近170点的原因在这
lg
...
市场传闻中国下月有“大事”!中国股市突然大涨 究竟怎么回事?
lg
...
普京政府突传一则超重磅消息!
lg
...
俄罗斯发动联合袭击、普京“放狠话”!金价短线急涨近12美元 如何交易黄金?
lg
...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千年计划”加速推进!港媒:雄安新区创下建设融资纪录
lg
...
最新话题
更多
#SFFE2030--FX168“可持续发展金融企业”评选#
lg
...
14讨论
#链上风云#
lg
...
47讨论
#美国大选#
lg
...
1330讨论
#VIP会员尊享#
lg
...
1525讨论
#比特币最新消息#
lg
...
635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