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字财富领导者
CoNET
|
客户端
|
旧版
|
北美站
|
FX168 全球视野 中文财经
首页
资讯
速递
行情
日历
数据
社区
视频
直播
点评旗舰店
商品
财富汇
登录 / 注册
搜 索
综合
行情
速递
日历
话题
168人气号
文章
中信证券:房地产行业在2023年会出现企稳反转
go
lg
...
中信证券认为,2022年
房
地
产
市
场
经历前所未有下行周期。展望2023年,影响销售的两个重要因素企业信用及疫情管控均边际好转,预计2023年按揭利率继续下降,房地产销售同比增长4.8%,房地产投资降幅收敛至4.5%。在多项政策协同之下,预计房地产行业在2023年会出现企稳反转。
lg
...
金融界
2023-01-18
中信证券:预计房地产行业在2023年会出现企稳反转,优质开发企业有望扩表
go
lg
...
2022年
房
地
产
市
场
经历前所未有下行周期。展望2023年,影响销售的两个重要因素企业信用及疫情管控均边际好转,预计2023年按揭利率继续下降,房地产销售同比增长4.8%,房地产投资降幅收敛至4.5%。在多项政策协同之下,预计房地产行业在2023年会出现企稳反转。 ▍企业信用、疫情管控推动2022年行业销售额下降26.7%。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下同),2022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金额和面积同比分别下降26.7%和24.3%,降幅均为有统计数据以来最低。12月商品房销售金额及面积同比分别下降27.7%及31.5%,较11月略有好转。展望2023年,在改善优质房企资产负债表计划行动方案指导下,预计具备系统重要性的地产企业不会再出现公开市场违约,疫情管控措施也成为历史,住建部门也提出要“以更大力度精准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提升市场信心”,房地产基本面的拐点很快就会出现。我们预计2023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金额和面积同比分别增长4.8%和1.0%。 ▍房价下降城市依然较多,2023年按揭利率有望持续下降。 根据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政策动态调整机制,在连续三个月房价同比环比下降的城市,可自主决定首套房按揭利率下限。2022年四季度,70大中城市中房价环比、同比连续三月下降城市35个,占比50%。2022年按揭利率累计下降137bps,目前按揭与平均贷款利率折价并不明显,预计按揭利率还有下降空间。 ▍企业信心恢复尚需时日,预计2023年房地产投资前低后高。 2022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3.3万亿元,同比下降10.0%,为历史最差水平。信用良好的国资房企谨守财务纪律,信用正常的民企则拿地谨慎,企业投资信心尚未看到明显改善。我们相信随着销售数据改善,企业信心也会缓慢恢复,优质房企可能重启扩表,房地产投资会呈现前低后高态势。全年看,我们预计2023年房地产投资下降4.5%,新开工面积下降15%。 ▍政策支持保交付工作,2023年竣工规模有望保持。 2022年房屋竣工面积86,222万平方米,下降15.0%。房屋交付是目前地方政府和购房者对企业普遍要求,即使出险企业也将保交付放在工作首位。我们相信2023年在保交楼专项借款、保交楼贷款支持计划等政策工具支持下,竣工规模有望保持2022年水平。 ▍风险提示: 短期企业报表盈利能力下降的风险;房地产需求侧政策不及预期的风险。 ▍多举措合心合力,助行业企稳反转。 2022年
房
地
产
市
场
经历前所未有下行周期。展望2023年,影响销售的两个重要因素企业信用及疫情管控均边际好转,预计2023年按揭利率继续下降,房地产销售同比增长4.8%,房地产投资降幅收敛至4.5%。在多项政策协同之下,预计房地产行业在2023年会出现企稳反转,优质开发企业有望扩表。我们看好地产蓝筹企业,建议投资者关注2021年四季度以来拿地规模、公司报表优质存量资产规模和公司再融资进度三条主线。
lg
...
金融界
2023-01-18
2023年A股流动性展望:居民超额储蓄释放,全面注册制有望落地实施,资金净流入规模可能超千亿
go
lg
...
“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要确保
房
地
产
市
场
平稳发展,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推动行业重组并购,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当前房地产行业和企业的风险并未实现完全出清,头部房地产企业的债务风险依然存在,未来在防范化解
房
地
产
市
场
风险的背景下,货币政策需要提供适宜的流动性环境。而在“压降存量风险、严控增量风险”的目标下,货币政策又不宜过度宽松。 4. 关注通胀 此外,2023年值得关注的是通胀,这也是央行此前在2022Q3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提到的未来需高度重视的内容。根据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央行在报告中提到,“展望未来,我国经济总供求大体平衡,货币政策保持稳健,产业链、供应链运转较为通畅,居民通胀预期平稳,具备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的有利条件。同时,也要高度重视未来通胀升温的潜在可能性,特别是需求侧的变化”。2023年通胀回升的推动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疫后消费需求恢复。疫情三年以来,2020年下半年至2021年消费有所修复,但此后受疫情的影响消费再度回落,整体看疫情三年期间消费增速低迷,2020-2022的社零累计同比增速依次为-3.9%、12.5%和-0.1%(截止2022年11月)。分项来看,如果以2019年同期为基础,2022年11月的商品零售复合年增速为1.05%,而餐饮则为-3.68%,可见消费尤其餐饮消费与疫情之前存在较大的缺口。 预计到2023年,尽管疫情仍然会对消费产生一定的扰动,但是消费逐步恢复到正常状态应该是早晚的事情,并且保交楼政策推动下地产后周期消费也有望得到提振。根据我们在报告《疫情冲击结束后,天量超额储蓄将流向何处?-观策天夏(二十四)》中的测算,2023年限额以上居民商品零售额增速有望回升至5.7%,较2022年回升4.4个百分点。并且近两年居民储蓄持续高增,疫情冲击过后,居民的储蓄将部分转化为消费。总体而言,未来随着疫情冲击逐渐过去,消费场景的恢复叠加居民高储蓄,被长期压制的消费需求不排除集中释放的可能,叠加地产边际改善带动的产业链消费,进而可能推升CPI增速。 第二,从供给端来看,可能出现的劳动力短缺是通胀的一个潜在扰动因素。 理论上来说,疫情防控政策放松后感染范围扩散,劳动力供给出现阶段性短缺,对供应链造成一定压力,进而可能推升通胀。不过从境外防控政策放松的经验来看,各地劳动参与率的变化不尽相同,日本、中国台湾的劳动参与率先降后升,不过冲击时间相对较短,2-3个月,目前已经修复至疫情前水平;而韩国劳动参与率在放开后则是出现了明显上行,目前已高于疫情前同期水平。相比之下,美国的劳动参与率在放开后整体缓慢修复,但目前的水平较疫情前仍存在明显差距,这与美国在疫情后向居民发放的高额补贴以及超宽松货币政策下美股大涨带来的资产增值等因素不无关系,而美国劳动力持续的缺口是导致美国通胀的原因之一。 就国内而言,2022年以来国内城镇调查失业率整体上行,2022年11月5.7%的水平仍明显高于疫情前,显示疫情对国内就业形成了一定冲击,尤其外来户籍人口受到的短期冲击更为明显。但我们也看到,在2022年5-8失业率下降的阶段,外来户籍人口的失业率快速下降,降幅明显更高,反映出这个群体就业的“灵活性”更高,一旦疫情的冲击过后,能够较快回到劳动力市场。因此,综合国外经验和国内情况,预计疫情冲击造成的国内劳动力短缺是比较短期的情况,感染峰值逐渐过去后,劳动力供给的恢复大概率具有一定弹性,当然这也需要在未来持续观察。 第三,过去一段时间我国M2处于相对高位,随着消费需求的恢复,这可能触发滞后效应,推升价格。2021年以来,国内M2增速连续上行,2022年11月末M2同比增速12.4%,为2016年下半年以来的新高,2022年4月以来一直处于10%以上的相对高位,明显高于名义GDP增速。这就导致未来随着国内消费需求回暖,货币对于价格的推升作用可能有所显现,进而增大通胀上行压力。 综上所述,2023年消费需求可能大幅回暖叠加货币的滞后效应,将推升通胀上行,需关注通胀升温的潜在可能性及其可能对货币政策构成的边际影响。 5. 货币政策工具 近年来在降准、降息等政策引导下,贷款融资成本显著下行,尤其在5年期LPR累计下降35bp的带动下,个人住房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从年初的5.63%已降至2022年9月的4.34%,累计下降129bp,目前已经为2008年以来的历史最低水平,与2009年6月相当。另一方面,金融让利实体经济,银行净息差整体收敛,2022年9月的1.94%为201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而净息差直接关系着银行盈利,也影响贷款利率的下降空间。因此,从目前贷款利率水平和银行净息差来看,并结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政策定调,未来一年内降准、降息的空间可能已经比较有限。 相比之下,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可能继续有所作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可以缩短流动性从银行体系到实体经济的传导路径、能更好发挥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效果;同时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更有针对性,有利于实现政策的精准性。 总结来说,展望2023年,货币政策的宽松程度大概率介于2020年和2021年之间。节奏上,在从稳增长的角度来看,在经济企稳之前政策大概率会保持相对宽松的状态,而在社融明显改善或者经济企稳之后,货币政策的力度可能会有所减弱,市场的流动性也大概率逐渐回归常态化相对中性的水平。货币政策工具上,总量工具(降准、降息等)的空间已经相对有限,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可能大有作为。此外,2023年消费需求可能大幅回暖叠加货币的滞后效应,将推升通胀上行,需关注通胀升温的潜在可能性及其可能对货币政策构成的边际影响。 03 海外流动性拐点,美元指数和美债收益率“双降” 2021年6月至2022年期间,在经历了美联储Taper、俄乌冲突、美联储激进加息的过程中,美元指数持续走强,创下了近20年新高。十年期美债收益率从2020年7月末开始走高,期间创下了4.3%的近14年新高。2022年11月美联储议息会议结束后,随着市场开始预期美联储加息放缓,叠加美国通胀超预期回落,美元指数和美债收益率均进入下行趋势。展望2023年,随着美联储加息周期逐渐进入尾声,以及美国经济衰退预期逐渐强化,两因素叠加将带动美元指数和美债收益率将呈现“双降”格局。 1. 美联储加息周期逐渐步入尾声 不同于以往的加息周期中美联储低速、匀速加息,本轮加息过程中美联储加息节奏明显更快,因此,在本轮加息中存在从高速到减速的过程。上一次美联储减速加息出现在1994年那轮加息周期的尾声。1994年11月15日美联储决定加息75bp,相较此前50bp的加息幅度提速;但随着靴子落地,市场开始预期美联储未来加息放缓,也正是这个时候成为那轮美债收益率的顶点,这之后美债收益率整体下行,美联储在1995年2月完成那轮最后一次加息,加息幅度50bp较此前下降。由此可见,在美联储最鹰派的时候基本就已经是美债收益率的拐点位置了。 与之类似,在本轮美联储加息过程中,11月初是美联储最后一次加息75bp,可以理解为本轮最鹰派的阶段,11月以来美债收益连续下行。美联储12月议息会议如期加息50bp,开启加息放缓进程。展望2023年,预计美联储加息很可能在一季度结束,目前市场主流预期2023年2月初和3月美联储将分别加息25bp,然后加息结束。由此来看,海外市场将在2023年迎来流动性拐点,加息退潮,而美联储加息周期逐渐步入尾声将引导美元指数和美债收益率的下行。 2. 衰退预期交易可能强化美元指数和美债收益率下行 1970年以来,历次10Y-2Y美债收益率倒挂后(除1998年外),美国均逐渐陷入经济衰退,经济衰退大致发生在倒挂出现的6-24个月之后。2022年4月10Y-2Y美债收益率闪现倒挂,后从7月开始,随着市场对美国经济衰退预期增强,美债收益率持续倒挂,由此推算,美国经济衰退最早可能出现在2023年上半年。 从美国经济基本面来看,美国的制造业PMI全面跌破荣枯线,2022年12月非制造业PMI也跌破荣枯线,美国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显现。就业方面,失业率已经触底回升。且根据纽约联储的数据,美国2023年经济衰退的概率骤升。 考虑到美国经济可能进入衰退,叠加美联储加息放缓,并且冬季过后能源危机对欧洲经济的拖累也会化解。在此情况下,只要不出现全球性的政治或者金融风险事件,预计美元指数将在2023年高位回落。 3.2023年美元指数和美债收益率双降将对A股和港股形成有利条件 综合以上,2023年有望逐渐形成美元指数和实际美债收益率双降的局面,从历史来看,历次美元指数下行都为A股(尤其中国A50指数)以及恒生指数带来较大级别的上涨机会。 我们在报告《如果美元指数和美债收益率见顶,对A股意味着什么?——流动性深度系列(二十二)》,深入分析了美元指数和美债收益率对A股的影响,结论如下。 将美元指数和实际美债收益率构建四象限组合,在不同组合下A股表现不尽相同: 美元指数下降而美债收益率上升区间(蓝色区域):A股多上涨,大盘价值、上证50有超额收益,金融、能源; 美元指数上行而美债收益率下降区间(黄色区域):A股涨跌不一;成长有超额收益,大小盘不一定;信息技术 美元指数和实际美债收益率双升的区间(绿色区域):A股下跌;大盘价值、上证50有超额收益;金融、日常消费 美元指数和实际美债收益率双降的区间(红色区域):A股多上涨;成长风格,从大盘成长到小盘成长;日常消费、信息技术、新能源等偏成长性行业。 类似的,港股市场上,美债收益率下降(黄色区域+红色区域)的阶段,医疗和信息技术多有超额收益。 总的来看,如果2023年美债收益率和美元指数均加速下行,进入左下角象限的概率较大,则A股上涨概率较大,成长风格相对占优,那么类似信息科技、医疗保健等偏成长性的方向相对占优。 04 外资回流,股市资金供需转净流入——股市流动性展望 1. A股投资者结构及当前各类资金仓位如何? A股投资者机构化进程持续进行中,2022年机构持仓占比相比2021年继续稳步提升。具体来看,自由流通市值口径下,截止2022Q3机构持仓占比53.36%,其中,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外资持仓分别占比15.55%、9.86%、8.79%。 2022年以来,市场波动较大,部分资金的仓位随着市场调整发生变化。那么,各类资金仓位如何变化,当前又处于怎样的历史水平? · 公募基金:仓位窄幅波动 2022年以来,公募基金季报仓位虽有所变化,但基本处于历史中等偏上水平的窄幅区间波动,主动偏股公募基金平均仓位约85%-87%,显示主动偏股公募基金通过调整仓位进行择时的动力并不强。其中,普通股票型、偏股混合型基金的平均仓位分别较年初下降1.23%和1.61%;分别处于2019年以来的36%分位和50%分位。 · 私募基金:仓位波动较大,年末处于历史高位 2022年以来,私募基金收益波动剧烈,根据招商私募综合指数计算的2022年收益率为-9.65%,而私募基金的仓位随着市场的波动也出现了较大变化。截止2022年11月末,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规模5.56万亿元,相比年初下降9.22%。与此同时,主观多头策略型私募仓位在年内经历了大升大降后,在2022年末平均为81%,处于2019年以来的81%分位,为较高水平。 · 保险:2022年11月仓位触底回升 2022年以来,保险资金投资股票和基金的占比一波三折,基本处于历史低位,10月降至 201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11月触底回升。具体来看,截止2022年10月末,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中,投资于股票和基金部分的比例为11.84%,较年初下降了0.86%,为2018年以来的次低水平,近略高于2018年12月的仓位(11.71%)。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11月保险仓位触底回升,升至12.84%,较11月提升了1%。 · 外资:年度持股占比为2017年以来首次回落 2022年在海外流动性紧缩环境下,外资持股在A股占比有所下滑,2022年9月末外资持股规模约3万亿元,占A股总市值的比例约4.3%,较上年末的4.59%下降0.3%。从外资所持人民币金融资产结构来看,股票仓位在2022年也有所下滑,不过仍处于历史较高水平。截止2022年9月末,外资所持人民币金融资产中,股票占比31.84%,相比年初的36.4%下降4.56%,处于2013年以来的69%分位。 总结来说,私募基金仓位在2022年末已经升至2016年以来的88%分位,为近几年的较高水平。相比之下,保险资金仓位尽管在2022年11月触底回升,不过仅为2016年以来的中等水平(56%分位);外资和公募基金2022Q3的仓位则为2016年以来的中等略偏上水平。 2. 资金供给端 · 公募基金 2022年由于市场波动加剧,赚钱效应减弱,居民申购基金热情下降。1-11月股票型和混合型老基金净赎回1865亿份,综合老基金的平均单位净值和平均仓位估算,1-11月老基金资金净流出960亿元,其中9-10月公募基金老基金为净申购,11月随着市场反弹再度转为净赎回。2022年内累计新发偏股类公募基金规模为3670亿元。综合新发基金和老基金申赎,则2022年公募基金增量规模累计为2710亿元。 从历史数据来看,在经历了公募基金发行的爆发期后,随着市场调整公募基金发行会明显降温,降至历史低位。而后期随着市场反弹,当万得全A达到前期基金密集发行期的成本后,公募基金发行会有小幅回暖(图中红色圈的位置,2009年6月、2015年10月);而当市场开启新一轮上行周期并有效突破成本线后,公募基金发行会迎来新一轮爆发(图中蓝色圈的位置,2014年8月、2020年1月)。在本轮公募基金爆发周期中,2021年下半年公募基金发行开始放缓,2022年以来随着市场调整,基金发行降至历史低位,下半年随着市场重新回到最近一轮公募基金爆发期的成本线,基金发行小幅回暖。 展望2023年,预计随着A股转好,公募基金发行情况有望较2022年回暖,但是在经历2022年的调整后,随着市场反弹存量基金的赎回压力也会有所增大。假设2023年老基金累计赎回比例从2022年的3.5%扩大至5%,结合仓位估算,2023年老基金赎回造成资金流出规模约2040亿元。新发基金方面,参考历史,在2017年9月-2018年1月突破前期成本线后,基金月均发行规模相当于前期最低单月发行规模的7.5倍,本轮基金发行缩量以来,偏股类基金单月最低发行规模96亿,按照此倍数计算,为720亿元。据此,假设2023年月平均新发行700亿份,则新发基金带来增量资金约8400亿元,按照平均85%仓位则对股市贡献的增量资金7140亿元。因此综合新发基金和老基金申赎两个因素,2023年公募基金净增量规模约5100亿元。 · 私募基金 2022年以来,受市场环境影响,私募基金新增备案情况整体放缓。截止2022年11月末,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规模5.56万亿元,相比年初下降9.22%。与此同时,私募仓位波动较大。据此估算,年内前11个月私募基金大约净流出2190亿元。 展望2023年,市场有望企稳回升,且私募基金是比较灵活的资金;考虑到近两年“公奔私”热潮为私募基金带来新的增量,预计基金规模有望回升,假设年度增速为4%,则年末私募证券投资规模将超过6.4万亿元。如果主观多头策略型私募仓位按照平均70%估算,私募基金整体仓位需要在此基础上打六折(参考2020年官方公布的私募仓位数据),则2023年私募基金带来增量资金约1040亿元。 · 银行理财产品 2022年开始,资管新规正式实施,银行理财的发展步入新阶段。受市场影响,2022年银行理财发行显著放缓。数据显示,2022年1-10月银行理财发行产品数量较去年同期减少近50%,不过从银行理财存量规模来看,截止2022年二季度末,银行理财存续规模29.15万亿元,相比年初稳中略增1500亿元,同比增长12.98%。 理财产品的配置结构方面,2022年上半年为应对市场波动,银行理财增加了对现金及存款的配置,对权益资产的配比稳中略降,且减少了对于债券的配置。具体来看,2022年6月末,银行理财资产配置中债券资产占比67.9%,较年初略降0.5%;权益资产配比略降至3.2%,降幅较此前已明显收敛;且新发的银行理财中超过8%为基础投资资产中含有股票的产品。 考虑到银行理财的发行情况和市场变化,如果按照全年银行理财规模12.98%的增速以及3.2%的权益投资比例估算,则2022年银行理财为股票市场贡献的增量资金为1220亿元。展望2023年,随着市场企稳回升,银行理财产品收益有望得到改善,带动银行理财规模稳中有升,保守假设全年规模增速为13%,权益投资比例提升至3.5%,则2023年银行理财为股市带来增量资金规模约1490亿元。 · 信托产品 经历了四年的调整,信托行业在功能和结构上已经发生深刻的变化,并且信托全行业的资产规模已经在2021年末实现止跌,意味着信托行业新业务增量和旧业务的压缩已经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2022年以来,信托全行业资产规模有所回升,上半年增加5600亿元。不过资金信托规模上半年先降后升,2022年9月末资金信托余额15万亿元,同比减少4.2%;资金信托中投资股票的比例为4.31%,较年初下降0.51%。据此估算,前三季度信托资金在股市进出基本持平。 展望2023年,随着A股好转上行,综合目前信托行业现状,预计未来资金信托的规模有望止跌企稳,而投资股票的比例会有所提高。假设2023年同比增速回升至4%,投资股票的比例平均4.5%,则保守估计2023年信托带来增量资金为270亿元。 · 保险资金 2022年6月以来,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增速已经转正,带动保险资金运用余额增速回升。截至2022年11月,保险资金运用余额24.8万亿元,同比增速8.96%;较年初增长了6.8%。其中投资股票和基金的比例12.84%,相比年初提升了0.14%。据此计算,前11个月保险资金对A股贡献增量资金为1460亿元。 展望2023年,预计随着疫情影响减弱,保费收入端会有所好转,在此情况下,保险资金运用余额预计保持温和增长;而考虑到股市有望企稳回升,保险投资股票和基金占比可能小幅提高。假设全年保险资金运用余额规模增速10%,以股票和基金投资比例平均12.5%计算,则2023年有望带来增量资金约2400亿元。 · 社会保障资金 不考虑股份划转的情况下,社保基金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彩票公益金分配和中央财政预算拨款。2022年划拨给社保基金的彩票公益金为402亿元,中央财政预算拨款每年200亿元,考虑股权分红再投资,股票投资比例按照20%计算,则2022年社保基金增量资金165亿元。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方面,基本养老金委托投资快速推进。最新数据显示,所有省份均已启动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委托投资,截止2022年9月末,基本养老保险委托合同规模1.6万亿元,假设其中年底之前这部分资金90%到账,投资比例20%,则保守估计全年增量资金规模310亿元。 截至2022年6月,全国企业年金实际运作金额为2.73万亿元,按照8%的股票投资比例计算,上半年贡献增量资金约150亿元。从历史数据看,一般一季度增量规模较高,考虑到企业年金规模扩张,保守估计2022年全年增量资金规模270亿元。 近几年职业2022年规模增长加快,规模增速经历了先升后降的过程,2021年底职业年金规模1.79万亿,如果按照2022年增速15%计算,假设职业年金投资股票比例与企业年金相当,则年度增量资金约215亿元。 综合以上各类保障类资金,2022年社会保障类资金贡献增量资金约960亿元。 展望2023年,以上各类养老金大概能够维持年均900多亿相对稳定的增量贡献。而边际变化可能主要来自个人养老金的落地实施带来的增量。 2022年11月4日,多部门密集出台4项个人养老金政策,标志着个人养老金制度正式落地实施,近期各家券商、基金、银行也积极进行各类产品平台相关测试。个人养老金享受一定政策优惠。一方面,在缴费环节,个人向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的缴费,按照12000元/年的限额标准,在综合所得或经营所得中据实扣除。另一方面,多家基金公司表示,对旗下符合要求的养老目标基金增设Y类份额,并修改基金合同和托管协议中对应的条件,Y类基金份额是仅面向个人养老金,根据相关规定可通过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申购的一类基金份额,且对Y份额管理费实行五折优惠。 根据目前政策安排,国内个人养老金将主要通过投资各类养老金融产品而间接投资于股票市场,养老金投资注重投资的稳健长期性。个人养老金的落地实施,将为养老目标基金、养老理财等养老金融产品带来战略性发展机遇,并为股市带来中长期增量资金。 通过对基本养老保险在职人数增速、缴费上限调整比例、个人养老金参与率等条件做出基本假设,预计2022-2023年个人年度累计缴费上限规模可能达到1290亿元,如果按照初期5%比例投资股票,则为股市带来增量资金规模上限约65亿元。 综合养老金三支柱,预计2023年可以带来增量资金规模合计约1020亿元。 · 境外资金 2022年受美联储加息缩表的影响,外围流动性环境收紧,外资呈现出较大波动,不过年末随着人民币升值和美联储加息放缓,北上资金加速回流,全年累计净流入900亿元。外资持股占比在年内整体下滑,截止2022年9月末,外资持股占A股流通市值的比例降至4.95%,较年初下降0.47%。北上资金持股占比在三季度进一步下滑5%以下。 展望未来,随着美联储加息逐渐步入尾声,美债收益率回落,中美利差有望重回扩大。且随着美国衰退概率增大,只要不出现全球性的政治或者金融风险事件,预计美元指数将在2023年高位回落。外围流动性环境改善叠加人民币贬值压力缓解甚至进入升值周期,外资将继续回流A股。另外,进一步扩大股票互联互通标的范围的相关调整已经进入准备阶段,年内有望落地,届时将成为引导外资流入A股的另一驱动因素。 综合以上两个因素考虑,如果按照外资持A股流通市值占比回升至2022年初的水平,则保守估计带来增量资金约3280亿元。 · 融资资金 2022年内融资资金累计净流出2675亿元,年末融资余额占A股流通市值的比例约2.28%。融资资金整体属于顺势资金,其资金流向主要取决于市场表现。展望2023年,假设A股能够走出结构牛行情,2023年股票市场企稳回升,参考历史,融资余额占A股流通市值的比例平均为2.4%左右,据此估算,则2023年融资资金有望净流入2790亿元。 · 股票回购 2022年上市公司回购持续发力,2022年累计回购规模约1031亿元。近几年上市公司回购实施规模的高点一般滞后于回购预案高点1-2个月,2022年上市公司公布预案的计划回购上限规模达到2265亿元。展望2023年,参考近几年回购规模,且考虑到近几年回购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保守估计2023年回购规模仍有可能达到近1000亿元。 3. 资金需求端 · IPO 2022年疫情拖慢了IPO进度并导致市场主体融资需求转弱,以及在上半年新股出现大面积破发后发行人持观望态度。以发行日期为参考,2022年累计共有400家公司进行A股IPO发行,对应融资规模5222亿元,低于2021年的6000多亿元。其中主板、创业板、科创板、北交所分别IPO规模863亿元、1763亿元、2437亿元、174亿元。由此来看,北交所发行规模整体仍较低,短期对市场的边际影响相对有限。 展望2023年,IPO全面注册制有望落地实施,加上疫情影响减弱,预计全年IPO规模会有所回升。2022年北交所IPO数目44家,在加强国内供应链安全、支持专精特新发展背景下,预计2023年北交所IPO有望提速,如果按照月均25亿元规模计算,则全年北交所IPO规模为300亿元。其他板块而言,其他板块IPO按照月均450亿元计算,两者合计全年IPO约为5700亿元。 · 再融资 2022年上市公司定增实施规模整体仍比较高,全年定增融资规模合计为7490亿元,其中货币认购定增规模5866亿元,较2021年的6769亿元有所下降。从定增预案来看,2022年发布的定增预案计划募资规模并不低,对应规模9117亿元较2021年定增预案规模9600亿元略下降。从历史来看,定增项目实施周期一般较长,当年的实施规模往往受到前期定增预案规模的影响,由此预计2023年定增规模可能略有下降。如果按照货币认购定增规模月均450亿元估算,则2023年定增规模5400亿元。 此外,配股和优先股发行也会构成市场的资金需求。2022年配股实施募资规模634亿元;无优先股发行。展望2023年,目前已经处于股东大会通过状态的的配股项目预计募资规模890亿元,假设其中80%能够在年内实施,则配股融资规模为700亿元。 ·限售解禁与重要股东减持 2022年市场赚钱效应较差,在此环境下重要股东减持动力减弱,下半年减持规模有所扩大,全年重要股东累计净减持规模约4142亿元,相比2021年全年净减持5116亿元有所放缓。2022年解禁规模为4.6万亿元,以当前价格计算,2023年解禁规模为4.3万亿元,有所下滑。 从历史数据来看,重要股东减持规模与A股走势存在高度相关性。减持规模6个月滚动平均规模与万得全A的相关系数高达0.7,部分阶段减持的拐点相比A 股的拐点存在一定时滞。另外重要股东减持规模与A股限售解禁规模高度相关,相关系数达到0.79。展望2023年,解禁规模下降有助于减持规模下降,但另一方面,股市好转也会增大股东减持动力,且部分2022年积压的减持需求可能在2023年释放,因此,综合考虑两个因素,保守估计净减持规模为3500亿元。 ·其他(手续费、印花税、融资利息) 2022年A股成交总额214.4万亿元,如果按照经纪业务平均佣金费率0.3‰、印花税率1‰计算,则佣金费和印花税为2787亿元。融资余额平均约1.5万亿元,按照融资利率平均8%计算,则年内融资利息为1218亿元。展望2023年,预计股市成交额会有所回升,假设成交额平均提高10%,则佣金费和印花税约3050亿元。平均融资余额根据前文的测算大约为1.6万亿,对应融资利息为1280亿元。 05 总结 疫情三年以来国内货币政策随着宏观经济环境变化经历了三阶段的精细化调整,2023年货币政策定调“精准有力”,政策节奏上或从相对宽松到逐渐中性。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的表观文字来看,预计2023年的流动性环境介于2020年和2021年。外需下行叠加地产投资和销售仍在继续寻底,经济下行压力下,一季度货币政策大概率会保持相对宽松。而在社融明显改善或者经济企稳之后,政策力度可能减弱,市场的流动性也大概率逐渐回归中性。 货币政策的三个关注点:1)防范化解市场风险背景下,货币政策需要提供一定支持但不宜过度宽松。2)疫情冲击过后消费场景的恢复叠加居民高储蓄,被长期压制的消费需求或集中释放,且过去一段时间我国M2处于相对高位具有滞后效应,关注通胀回升的潜在可能及对货币政策的边际影响。3)政策工具方面,人民币加权平均贷款利率已创下2008年以来的历史新低,总量工具空间或有限,而传导链条短、更有针对性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可能大有可为。 海外流动性拐点,美元指数和美债收益率“双降”有利于A股和港股表现,且成长风格往往受益。展望2023年,随着美联储加息周期逐渐进入尾声,以及美国经济衰退预期逐渐强化,两因素叠加有望强化美元指数和美债收益率的下行趋势,这样的环境下A股和港股上涨概率较大,且成长风格相对占优,如信息技术、医疗保健、日常消费等。 2023年股市微观流动性的几个边际变化: 1)居民超额储蓄释放叠加市场好转,基金发行有望回暖。2022年居民储蓄高增,未来随着市场好转,部分居民储蓄将转化为股票和基金投资,带动基金发行回暖。但扭亏阻力位的存在意味着部分基民在“回本”之后会减仓或者赎回产品,导致存量基金的赎回增加。预计2023年公募基金整体贡献净增量扩大。 2)海外流动性环境改善,人民币升值,外资将明显回流。 3)全面注册制有望落地实施,IPO规模或继续扩张。 股市流动性展望:资金供需好转,股市供需转净流入。资金供给端,2023年随着市场企稳,公募基金发行有望回暖不过老基金赎回或相应增大;私募基金当前仓位处于历史高位,加仓空间有限,但私募规模有望企稳回升带来一定增量资金;保险机构仓位处于历史低位,且随着保费收入好转有望带来增量资金;美债收益率和美元指数双降将引导外资回流。资金需求端,全面注册制有望落地带动IPO规模继续扩张;再融资规模整体保持较高水平;解禁规模下降可能带动净减持规模有所收窄。综合供需测算结果显示,2023年A股资金净流入规模可能超千亿。
lg
...
金融界
2023-01-18
1月18日国内四大证券报纸、重要财经媒体头版头条内容精华摘要
go
lg
...
,以增信心、防风险、促转型为主线,促进
房
地
产
市
场
平稳健康发展。大力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毫不动摇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因城施策、精准施策。 隆基绿能再扩产 二三线企业压力陡增 隆基绿能1月17日晚间公告,公司计划在陕西省西咸新区投建年产100GW单晶硅片项目及年产50GW单晶电池项目。项目规模之大,引发高度关注。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隆基绿能此举意在进一步扩大领先优势。隆基本次投资也有诸多看点,公司在各产业链环节的产能配比将进一步优化,在HPBC之外将继续扩产哪种电池技术路线也即将揭开面纱。 深证100指数发布20周年:创新赋能蓝筹公司跑出加速度 市场分析指出,深证100指数由深圳证券市场中市值大、流动性好的100只股票组成,行业集中于新兴产业和消费升级的行业龙头股,表征创新型、成长型龙头企业,兼顾“价值+成长”,代表着我国新兴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 证券日报 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 2022年我国GDP达121万亿元 增长3% 1月17日,国新办举行2022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在会上表示,2022年,我国经济总量突破120万亿元,达到121万亿元,跃上新的台阶。按年均汇率计算,120万亿元折合美元约18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位。 促消费扩内需的底气从哪里来? “2023年中国经济一定会整体好转。”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掷地有声地表示。这个判断给扩消费、扩内需提供了十足“底气”。我国促消费的“家底”很厚:人均GDP连续两年保持在1.2万美元以上;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和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凸显了最具潜力的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而且我们还有各种各样支持消费的政策措施,这些促消费政策将助推消费市场和消费规模稳步恢复和提升。 国资委:加快推进央企重大投资项目建设进度 力争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 “2023年,国资委和中央企业将乘势而上组织开展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切实加大科技创新工作力度,深入推进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1月17日,国务院国资委秘书长、新闻发言人彭华岗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 A股五大上市险企去年保费合计增长2.9% 寿险收入“四负一正” 具体来看,2022年,中国人保取得保费收入6191.58亿元,同比增长6.56%;中国平安取得保费收入7691.4亿元,同比增长1.16%;中国人寿取得保费收入6152亿元,同比下降0.78%;新华保险取得保费收入1630.99亿元,同比下降0.23%;中国太保取得保费收入3931.66亿元,同比增长8.4%。 人民日报 人民时评:让知识产权更好支撑创新发展 2022年,我国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达36.7%,创近5年新高。不久前,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2022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呈持续上升态势,更多创新成果通过知识产权转化运用获得了实际价值。 21世纪经济报道 深度调整与有利条件:2023
房
地
产
市
场
将现积极变化 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表示,经过相关测算,房地产及相关行业占我国经济总量的比重达13%~14%左右。2022年房地产行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5.1%。房地产是国民经济重要行业,虽然当前处于调整阶段,但未来
房
地
产
市
场
发展具备不少有利条件。随着相关政策落地见效,2023年
房
地
产
市
场
将会逐步发生积极的变化。 华尔街热门交易转向 对冲基金为何大幅沽空美元? 记者获悉,目前众多华尔街大型资管机构都在反思过去两年的投资策略失误,包括过度配置美国科技股股票与重仓美国资产。目前他们正一面将更多资金转向新兴市场进行全球化配置,一面重新实现资产均衡化配置,不要将大部分资金放在美国资产以避免单一市场风险。但这些调仓举措也令美元指数估值随着美国资产配置占比调低而持续下跌。 第一财经 基建投资增速大幅反弹:今年仍将较高增长 主要投向这些领域 1月17日,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基础设施投资增长9.4%,这是自2018年基建投资告别两位数增长,且近年来增速持续下行态势下,首次止跌回升,且明显高于2021年(0.4%),成为去年中国经济数据中一大亮点,也推动去年四季度经济好于预期。 6.53万亿元!延期还本付息政策退出如何避免大转弯? 数据显示,2022年末,银行机构为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和货车司机办理延期还本付息6.53万亿元。专家认为,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实施以来,有效降低了疫情对原本正常经营主体的冲击,政策退出将会对银行资产质量造成一定的压力,但压力大小将取决于经济复苏情况;政策退出应把握好节奏,一行一策、一企一策,避免一刀切和政策大转弯。 经济参考报 央企加码扩投资 1400项重大项目建设提速 记者从当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2023年中央企业将强化稳增长稳投资措施,加快推进中央企业“十四五”规划确定的1400项重大投资项目建设进度,并聚焦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链强链补链加大投资力度。与此同时,深入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积极推动检验检测、医疗健康、装备制造、矿产资源、煤电等领域资源整合。 246家A股公司斥资近180亿元回购 上市公司回购积极效应愈加显现 2023年以来,共有246家上市公司公告回购方案或进展情况,已回购金额达178.50亿元。相较2022年同期,回购公司数量同比增长超三成。从回购目的来看,涉及实施股权激励或员工持股计划、市值管理、股权激励注销等。 (文章来源:东方财富研究中心)
lg
...
东方财富网
2023-01-18
全国房价下跌,但这个城市的房价同比上涨7.8%
go
lg
...
2月全国市场的峰值。 “在阿尔伯塔省,
房
地
产
市
场
活动有所缓和,但按照历史标准来看仍然强劲,”阿尔伯塔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查尔斯·圣阿诺 (Charles St-Arnaud) 在谈到 12 月份的住房数据时写道。 “加拿大最强城市”卡尔加里脱颖而出,该地区的12月MLS房价指数同比涨幅最大,达到8.6%,而其他市场则出现下跌。 与峰值相比,安省的汉密尔顿-伯灵顿地区房价下降幅度最大,下降了21%。奥克维尔-米尔顿下降19%,圭尔夫下降18%,尼亚加拉下降17.5%,巴里下降17%,紧随其后。跌幅最小的城市是里贾纳(-1.4%)、萨斯卡通(-2.7%)、蒙克顿(-4.6%)和蒙特利尔(-5.5%)。 然后是卡尔加里,那里的价格仍在上涨。 (图片来源:Calgary CREB) 在其他城市举步维艰的情况下,这个城市的
房
地
产
市
场
表现良好的原因有很多。 Royal LePage经纪人Corinne Lyall表示,在卡尔加里市场上,来自省外买家的需求一直很稳定,因为那些正在寻求更具有可负担性的和寻求更大居住空间的人正在源源不断涌入该地区。 另一个原因是,在经历了2014年石油危机带来的多年调整之后,阿伯塔省的房价低于陷入大流行泡沫的大多数市场。 “由于大流行期间积累的泡沫较少,与其他地区,尤其是安大略省相比,艾伯塔省的市场可能不太容易出现大幅调整。此外,与该国其他地区相比,向阿尔伯塔省移民的增加也将支持活动和价格,”圣阿诺说。 Royal LePage在其展望中预计,到2023年底,卡尔加里的房价将比上年上涨1.5%,而与此同时全国房价预计将下跌1%。 经济学家一致认为这座城市具有韧性。 BMO的Kavcic对此曾在其报告中写道:“我们将继续争辩说,卡尔加里是最有能力经受住这次调整的地方之一。”
lg
...
多伦多房地产
2023-01-18
房市低迷!加拿大12月的房屋开工率比11月下降5%,房价持续下跌
go
lg
...
大房地产协会(CREA)对2023年的
房
地
产
市
场
全年走势作出的预测,预计2023年加拿大的房屋销售将比2022年小幅下降0.5%。预计2023年的平均房价将比2022年同比下跌5.9%,均价跌至662103加币。
lg
...
绿山墙的安妮
2023-01-18
刘鹤:房地产业是中国支柱产业 有人说“中国要搞计划经济”,这是根本不可能的
go
lg
...
产的60%。2021年下半年以来,中国
房
地
产
市
场
出现价格和销售急剧下降现象,房地产企业普遍出现流动性不畅、资产负债表恶化,个别头部企业面临重大风险。我们认为,房地产领域风险如果处置不当,很容易引发系统性风险,必须及时干预,但要注意处理好系统性风险和道德风险的关系。第一,通过保护契约和产权,稳定预期。针对涉及全国188万居民的2600多个已付款未交付项目,我们从“保交楼”入手,使市场避免恐慌。第二,大量输血,改善房地产企业的流动性,主要包括商业银行提供贷款、为房企发债提供担保、促进股权融资等。第三,放松在
房
地
产
市
场
过热期间采取的管制措施,扩大有效需求,使房地产公司具备造血功能。通过这些努力,市场供求关系开始明显改善。从未来看,中国仍处于城市化较快发展阶段,巨大的需求潜力将为房地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当前,中国正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国内循环重点是扩大内需,完善产业体系,形成以消费拉动为主的增长模式,推动经济实现再平衡。这个逻辑是2008年以来的国际共识。顺畅的国内循环需要加强国际分工和合作,扩大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新发展格局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必须对外开放,不断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我们反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希望全面加强国际合作,共同维护世界经济稳定和发展,推动经济再全球化。 中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提出的重要社会发展目标,也是实现中国长治久安的历史性任务。这是一项长远任务,需要逐步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讲的共同富裕,强调的是避免两极分化,最终还是要靠共同发展,靠每个人的艰苦奋斗和勤劳致富,绝不是搞平均主义和福利主义。随着中国发展,全体国民富裕程度将不断提高,但任何情况下人们的收入水平、富裕程度都将存在一定差异。也就是说,在机会面前人人平等,但结果还是不一样的。在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过程中,包括外商在内的企业家都将发挥发动机的重要作用,因为他们是社会财富创造的关键要素,如果没有财富的逐步积累,共同富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在分裂的世界中加强合作”,这个主题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习近平主席指出,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取决于各国人民的选择。 关于如何解决世界合作问题,我想提出三点观察。 第一,坚持正确的原则,维护有效的国际经济秩序。面对新形势,传统的思维方式无法提供出路,我们必须放弃冷战思维,从物质二相性的角度认识事物的本质。着眼于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我们认为,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必须共同维护,关于合理分工、鼓励竞争、反对垄断、保护产权和知识产权、弘扬企业家精神、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坚持公平分配、完善社会安全网、维护宏观经济稳定等经济原理没有改变,政府应该在重大问题上发挥作用,面对暂时出现的阻力和倒退,我们应当勇于坚持真理,尊重规律,用务实朴素的办法解决复杂的问题。 第二,加强国际宏观政策协调,平衡好治理通胀和稳定增长的关系。目前一些国家采取的应对思路是“通胀-加息-衰退-复苏”。需要注意的是,本轮通胀是复合型通胀,成因复杂,除了需求侧因素外,应当供需两端同时发力,同步修复产业链供应链,高度重视能源安全、粮食安全,这就必须推动国际合作,维护和平,合力应对共同性挑战。我们呼吁,大国在加息的同时,应高度重视此举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产生的负面外溢性,防止加重债务和金融风险。我们也同意与各方一道,推动解决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债务问题。 第三,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世界上多数国家都已认识到气候治理的紧迫性,需要采取共同行动。新冠病毒流行发生以后,我们认识到气候变化和公共卫生危机存在着某种关联,在这个问题上需要开展有效的国际合作。我们将坚守对国际社会做出的承诺,积极推动气候变化领域国际合作,共同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诸多严峻挑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分裂的世界中加强合作,是我们面临的现实问题,应当坦诚面对分裂现状,深入分析其原因,提倡正和博弈,找到有可能扩大合作的共同点,探求扩大合作的有效机制,坚定维护世界和平。非常感谢这次达沃斯论坛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我由衷祝愿本次论坛圆满成功,为推进分裂世界中的国际和平和国际合作作出贡献。 谢谢大家的倾听。
lg
...
财经风云
2023-01-17
财信研究评1-12月宏观数据:内需发力支撑经济平稳收官
go
lg
...
%左右,节奏上前高后低。三是2022年
房
地
产
市
场
呈现出需求弱、库存高、供给意愿低、价格降四大特征;在各种稳
房
地
产
市
场
利好政策刺激下,预计2023年房地产销售好于投资,后者增速降幅有望在上半年企稳,全年约增长-5%左右,销售面积增速有望实现5%左右的正增长。 >;>;国内政策展望:财政领衔加码,上半年或为发力高峰。货币方面,预计总基调维持稳健偏宽松,上半年降准、降息仍有一定空间,部分结构性货币政策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容;预计社会融资规模约增长10.2%,较2022年温和回升。财政方面,预计2023年财政政策将加大力度,赤字率提升至3%左右,中央为加杠杆主力;专项债额度持平在3.65万亿元左右,发行节奏继续前置。政策性金融工具和财政贴息有望成为稳投资的重要抓手。 正文 一、工业增加值:工业生产继续走低,但需求恢复支撑增强 2022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6%,较2020-2021年两年平均增速回落2.5个百分点。12月当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较11月份回落0.9个百分点(见图1);当月环比增长0.06%,较上月提高0.37个百分点,但仍低于历史均值较多(见图2)。国内工业生产总体依旧偏弱,原因主要有四:一是12月份全国多地迎来疫情感染高峰,导致要素流动放缓、劳动力供给短期减少,对工业生产活动形成拖累。二是企业盈利能力持续下降,加之工业企业已启动新一轮去库存周期,企业增加生产的意愿不强。三是基数抬升对本月生产增速也形成一定拖累,如2020-2021年12月份工业增加值两年平均增速较上月提高0.4个百分点,不利于2022年同期生产增速改善。四是12月份消费、地产投资降幅收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升较多,需求侧边际改善对工业生产恢复形成一定支撑,如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明显回升(见图3)。 从三大门类看,制造业是拖累工业生产放缓的主因。12月份制造业增加值同比仅增长0.2%,较上月回落1.8个百分点,低于同期全部规上工业增速1.1个百分点,毫无疑问是拖累工业生产的主因(见图4)。同期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9%,较上月回落约1个百分点,主要受高基数效应的拖累;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增速较上月大幅提高8.5个百分点,或与基建等投资需求改善、能源保供稳价政策持续显效相关(见图4)。 从制造业内部看,原材料与装备制造业生产回落较多,下游消费品生产多数改善。一是受疫情反弹、大宗商品价格回落等因素拖累,上游原材料制造业生产放缓较多,如黑色/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等工业增加值增速均较上月回落3个百分点以上(见图5)。二是受疫情短期冲击、出口大幅放缓和前期部分刺激政策效果边际弱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中游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速也多数回落,其中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增速较上月回落10.8个百分点,是主要拖累因素,同期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生产增速也均较上月回落2.5个百分点以上(见图5)。三是受益于消费增速边际回升和基数下降的影响,下游饮料、食品、医药等消费品制造业生产增速均较上月有所回升,但仍处于偏低位置(见图5)。 从产业结构看,高技术制造业生产率先回升,产业升级步伐加快。12月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8%,较上月提高0.8个百分点,高于同期全部制造业2.6个百分点(见图6);2022年全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4%,高于全部制造业4.4个百分点,我国产业升级步伐持续加快。此外,从产品产量看,2022年新能源汽车、移动通信基站设备、工业控制计算机及系统产量分别增长97.5%、16.3%、15.0%,低碳智能产品产量持续保持较快增长。 二、国内生产总值: 预计2023年增长5.3%左右,呈“N”走势 2022年国内GDP同比增长3.0%,低于2020-2021年两年平均增速约2.3个百分点。分季度看,一、二、三、四季度同比分别增长4.8%、0.4%、3.9%、2.9%,各季度经济走势与疫情扰动密切相关。从环比看,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与三季度持平,在政策加力的支撑下,国民经济顶住内外部超预期因素的冲击,总体保持稳定。具体来看,2022年经济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四大特征: 一是我国经济增长已低于潜在增速水平,但仍快于多数主要经济体。受全球经济放缓、疫情散发多发、极端高温天气等多重超预期因素反复冲击的影响,国内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持续演化,拖累2022年GDP仅增长3%,已低于5%左右的潜在增速水平,仍需政策加力支持恢复。但2022年全球经济金融形势复杂严峻,与其他国际主要经济体相比,我国GDP增长3%仍是一个比较快的增速,如德国预计其2022年GDP约增长1.9%,IMF预计美国、日本2022年GDP增长都不会超过2%,均低于我国增速水平。 二是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看,工业和投资的支撑作用明显提升,服务业和消费受疫情拖累较大。如从三次产业看,2022年一、二、三次产业对GDP增速的贡献率分别为9.8%、49.4%和40.7%,分别较2021年提高3.3、提高10.5和降低14个百分点(见图7),工业生产对GDP增速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而服务业受疫情扰动的影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2019年回落20个百分点以上。从三大需求看,2022年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2.8%、50.1%和17.1%,分别较2021年降低32.6、提高36.4和降低3.8个百分点(见图8),投资对稳增长的支撑作用显著,消费仍是经济恢复的薄弱环节。 三是国内创新动能持续领跑,产业升级步伐明显加快。从投资看,2022年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22.2%、12.1%,高于全部投资增速17.1和7个百分点;从生产看,2022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4%,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3.8个百分点。 四是就业基本盘总体稳定,但结构性稳就业压力依旧不容小觑。一方面,2022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06万人,超额完成1100万人的年初预期目标;12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5%,基本完成年初预期目标,国内就业基本盘总体稳定。另一方面,2022年城镇调查失业率月均值较2021年提高0.5个百分点,其中16-24岁人口城镇调查失业率月均值高达17.6%,较2018-2021年均值提高7.4个百分点,加上2023年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仍将超过1150多万人,国内结构性稳就业压力依旧不容小觑。 展望2023年,预计经济总体上将呈现出“内需担主纲、外需有拖累”的复苏格局,动力节奏上“一季度基建托底、二季度房地产企稳、下半年消费加速反弹”,预计全年GDP增长5.3%左右,各季度GDP分别增长2.7%、7.3%、4.8%、6.2%,呈“N”型走势(见图9)。一是受益于防疫政策优化、居民收入就业改善、居民储蓄余粮释放和低基数等多重因素的支撑,消费将成为拉动2023年经济增长的主动力,预计社零总额约增长7-11%。二是地产修复,基建制造放缓,投资增速相对平稳。房地产投资增速降幅有望在上半年企稳,预计全年约增长-5%左右;基建投资受项目充足和准财政工具支撑,增速或仅小幅回落至8%左右,呈前高后低走势;制造业投资将继续受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链安全支撑,但出口需求下降、盈利走弱和去库存将拖累其增速回落至7%附近。三是出口增速受数量、价格、份额支撑均减弱影响,预计同比下降约5%,对经济贡献由正转负。 三、消费:低基数、防疫物资需求增加等支撑降幅收窄 (一)汽车、防疫物资需求增加和低基数效应,支撑社零增速降幅收窄 202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简称社零,下同)为439733亿元,同比下降0.2%,较2020-2021年两年平均增速回落4.2个百分点,低于2019年疫前水平约8.2个百分点。12月当月社零同比下降1.8%,降幅较上月收窄4.1个百分点(见图10)。原因有四: 一是基数回落对本月社零增速回升形成助力。如2020-2021年12月份社零两年平均增速,较上月大幅降低1.3个百分点,有利于2022年12月社零增速提高。 二是防疫物资需求增加和汽车消费改善,是支撑社零增速回升的重要力量。12月份限额以上商品零售同比下降0.2%,降幅较上月收窄5.5个百分点,是支撑社零改善的主因之一(见图11)。其中,分商品种类看(见图12),受益于购车优惠政策即将到期推动消费需求前置,以及厂商为刺激需求下调终端价格的影响,限额以上汽车商品零售额增速较上月提高8.8个百分点,对社零形成重要支撑(汽车消费占社零的比重约10%);同时,疫情防控放开后感染率攀升,居民加大药品和食品储备力度,推动本月限额以上中西药品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约40%,较上月提高31.5个百分点,粮油、食品类和饮料类商品零售额增速也均较上月提高6个百分点以上,也均对社零形成助力;此外,受基数回落等因素影响,通讯器材和家电、建材等居住类商品零售增速也较上月有所提高。 三是受益于农民工群体就业改善、居民消费意愿边际修复,限额以下商品零售增速也回升较多。如随着防疫政策放开,居民消费信心和消费意愿边际改善,加上农民工为主的外来农业户籍人员调查失业率大幅回落,12月份限额以下商品零售增速降幅较上月收窄5个百分点以上(见图11)。具体看,受益于基建、制造业投资回升和国家加大以工代赈力度,12月份以农民工为主的外来农业户籍人员调查失业率较上月大幅回落0.6个百分点至5.4%,降幅高于全部城镇失业率0.4个百分点,失业率水平已低于全部城镇调查失业率0.1个百分点(见图13),表明农民工就业、收入改善速度或快于整体,对代表中低收入群体的限额以下社零形成支撑。 四是受新冠感染率攀升影响,餐饮收入降幅有所扩大。如12月餐饮收入同比下降14.1%,降幅较上月扩大5.7个百分点(见图11),持续对社零增速形成一定拖累。 (二)预计2023年年社零约增长7-11% 展望2023年,四方面因素将支撑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一是随着疫情防控政策持续优化,加上稳地产、稳信心等政策发力显效,预计2023年国内经济活动恢复可期,居民就业和收入有望相应改善,对居民消费能力形成提振。二是充足的居民储蓄余粮,为消费改善提供重要动力保障,如疫情发生三年来,居民储蓄存款年均增加约12.5万亿元,为疫情前五年年均增幅的1.9倍左右。三是疫情防控政策持续优化,将推动消费场景恢复,并提振居民出行和消费意愿,对消费恢复形成有力支撑。四是极低的基数,也为消费增速反弹提供助力,如2020-202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三年平均增长2.6%,增速较疫情前2019年回落5.4个百分点,消费修复空间广阔。 预计2023年社零约增长7-11%。一方面,预计2023年实际GDP增速目标定为5.0-5.5%左右(详见报告《2023年经济增长目标设定为5.0-5.5%较合适》),同时假定收入价格指数约增长2-2.5%(历史经验显示,名义与实际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差与CPI增速较为接近),得到2023年名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增长7-8%。另一方面,根据海外疫情放松经验,假定2023年我国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分别恢复2020年降幅的5-9成(详见报告《海外防疫优化经验及2023年国内消费展望》)。综合上述两方面的假定,可测算出2023年名义人均消费支出约增长8.1%-11.9%。而根据历史经验,消费恢复阶段名义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速平均高于同期名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约1个百分点,因此可测算出2023年名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约增长7.1-10.9%。 四、投资:基建制造业支撑增强,房地产降幅收窄 2022年1-12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和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同比增长5.1%和0.9%,均较上月放缓0.2个百分点(见图14);从环比增速看,12月份季调后的固定资产投资环比增速为0.49%,较上月提高1.0个百分点,高于2017-2019年历史同期均值0.07个百分点(见图15),显示出受益于投资端稳增长政策落地见效,固定资产投资动能明显修复,成为稳经济的主要支撑。从当月增速看,12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根据累计增速倒推)为3.1%,较上月加快2.3个百分点,结构上呈现出“基建、制造业支撑增强,房地产降幅收窄”的同步修复特征(见图16)。 从民间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差看,2022年1-12月份民间投资累计增速低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4.2个百分点,持平于上月(见图14),位于历史高位水平。民间投资与整体投资增速差距持续位于高位区间,主要原因在于民营企业投资意愿面临疫情、预期转弱等因素的较强制约,尤其是
房
地
产
市
场
低迷,限制民营企业投资增速提高,而国有企业更受益于稳增长政策发力。 (一)稳增长政策和技改需求支撑12月制造业投资增速回升 2022年1-12月份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9.1%,较1-11月份放缓0.2个百分点(见图16),高基数是制造业投资累计增速回落的主要原因,如2021年1-12月份制造业投资两年平均增速较前值提高0.6个百分点。但从当月增速看,12月份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7.4%,较上月提高1.2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内部呈现出如下特点:一是受稳增长政策落地见效影响,基建和保交楼项目施工加快对部分建材行业形成积极带动;二是制造业设备更新改造投资需求持续释放,对制造业投资形成向上支撑。三是出口和消费需求低迷对制造业投资形成一定拖累。 从行业看,稳增长政策和技改需求是制造业投资增速边际回升主因。一是受基建项目年末赶工和保交楼政策落地见效影响,上游原材料制造业投资增速出现回升,如有色金属压延行业投资增速回升较多;二是中游装备制造业表现分化,与设备更新改造相关的通用设备、电气机械等行业投资增速有所回升,但计算机通信设备等出口相关行业投资增速回落;三是受国内消费需求依然低迷影响,食品制造业、农副食品、纺织品制造业等下游消费品制造业投资增速均出现下降(见图17)。 高技术制造业投资持续领跑,经济结构继续优化。1-12月高技术制造业投资累计增长22.2%,高于整体制造业投资增速13.1个百分点(见图18),新动能对制造业投资的引领作用持续强化,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进一步加快。 展望2023年,预计制造业投资增速小幅回落至7%左右。一是在结构转型与产业链安全的背景下,政策和金融支持将对设备更新改造和高技术投资形成强支撑,预计2023年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有望延续高增态势;二是高基数和出口需求回落预示着2023年制造业投资增速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如2020-2022年制造业投资三年平均增长6.7%,高于2015-2019年五年平均增速0.7个百分点,连续三年高增将对2023年增速形成压制;三是盈利走弱和去库存预示着2023年制造业投资增速或边际回落,如2022年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快速下行,预示着2023年制造业企业扩产能力和意愿均将出现回落,不利于制造业投资增速的回升(见图19)。 (二)各地积极推进施工,基建投资增速高位运行 受年底各地积极推进项目施工影响,1-12月份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含电力)分别同比增长11.5%和9.4%,较1-11月份分别放缓0.1和加快0.5个百分点(见图16),前者高位略降,后者回升较多,表明基建托底作用明显,对固定资产投资的支撑作用较强。 展望2023年,在前期项目持续推进,地方提前进行项目储备、准财政工具扩容及其杠杆作用继续发挥效用的共同影响下,基建投资增速有望继续保持高增,但专项债券可用资金大幅下降,基建投资增速或小幅回落,预计2023年广义基建投资增速中枢在8%左右,节奏上前高后低。。 一是预计2023年专项债券可用资金大幅下降,但其前置使用、政策性金融工具及配套信贷或支撑基建投资增速前高后低。其一,2022年专项债可用规模合计高达5.35万亿元,包括3.65万亿元新增额度、约1.2万亿元2021年结余资金和5000亿元结存限额,2023年专项债券可用规模大概率降低,对基建投资增速形成一定拖累。其二,截止1月17日,2023年新增专项债券累计发行3034.7亿元,前置发力特征明显(见图20),预计新增专项债券资金的前置发行短期仍对基建投资形成一定的资金保障。其三,据测算,2022年已投放的7399亿元金融工具将继续发挥撬动作用,最多可为2023年基建投资提供约8000亿元的增量资金,加上若经济面临超预期冲击,政策性、开放性仍有可能继续扩容,为基建项目新开工提供一定资金支持。 二是2022年开工项目继续推进,加上各地积极推进项目储备,预计2023年基建投资项目有充足保障。一方面,2022年基建新开工项目明显增加,其继续推进建设将为2023年基建投资打下坚实基础。如1-12月份,固定资产投资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同比增长20.2%,较去年同期加快16.9个百分点,创2017年以来同期新高(见图21)。另一方面,2022年末多地集中进行重点项目开工,并积极进行项目储备,预计2023年各地重大项目将呈“早开工”态势,将为2023年全年基建投资提供一定项目保障。 三是城投等配套资金来源仍面临严监管约束,将对基建投资回升幅度形成约束。从资金来源看,超五成的基建投资资金来源于自筹资金,自筹资金比重下降是2018年以来基建投资增速持续低迷的主要原因(见图22)。基建投资自筹资金主要包括城投平台债务、PPP、非标融资等资金来源。据统计,1-12月份城投债净融资金额为11207.7亿元,较去年同期回落约12212.5亿元,预计在“坚决遏制增量、化解存量”定调下,2023年城投平台融资环境难以大幅改善,城投平台累计净融资转正的概率不高(见图23)。在城投配套融资缺位的情况下,其他资金来源对基建投资的支撑作用不强,全年基建投资回升幅度或有限。 (三)房地产投资有望上半年企稳 1、2022年
房
地
产
市
场
特征:需求弱、库存高、供给意愿低、价格降 2020年四季度以来,房地产下行周期开启,各项指标明显转差,至今已进入第九个季度,疲弱特征明显。总体看,2022年房地产呈现四大特征:一是需求弱,二是库存高,三是供给意愿低,四是价格降。 特征一:需求弱。受疫情对居民就业和收入增长的影响,居民对未来
房
地
产
市
场
的预期偏弱,购房需求和意愿不高。房地产销售面积增速自2021年8月首次由正转负以来,连续五个季度负增长,2022年12月降至-31.5%,累计下降24.3%(见图24)。需求端的疲弱,反映到货币数据上则表现为居民新增中长期贷款同比大幅下降,2022年居民中长期贷款同比少增3.3万亿元(见图25)。 特征二:库存高。需求端销售低迷,直接导致待售面积增加,库存高企,
房
地
产
市
场
再次进入去库存阶段。2021年以来,房地产存销比(待售面积与近三个月平均销售面积之比)整体由降转升(见图26),目前库存水平达到4.8倍,仅低于2016年“三去一降一补”启动阶段,创2016年以来的新高,未来
房
地
产
市
场
去库存是主要任务。 特征三:供给意愿不足。
房
地
产
市
场
的供给,衡量指标主要有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土地购置、新开工面积、房屋施工面积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等。2022年12月上述指标全年同比增速分别为-53.4%、-39.4%、-7.2%、-10.0%,分别较上月变动0.4、-0.5、-0.7、-0.2个百分点(见图24),反映房地产开发企业尤其是占比80%左右的民营企业资金流动性持续减弱、偿债压力加大,拿地意愿和能力降低,加上销售端低迷,整个
房
地
产
市
场
供给意愿不足。值得注意的是,虽然2022年土地购置面积增速腰斩,但拿地的主要是央企和地方国资企业,前三轮拿地金额占比超过八成,民营企业拿地少。 特征四:价格降。弱需求下商品房价格下降趋势明显,2022年12月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指数下降2.3%,其中一线、二线、三线城市分别同比增长2.5%、-1.1%、-3.9%(见图27)。对于未来房价走势预期,根据央行2022年第四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居民预期“下降”的比例自2021年二季度以来持续走高,由10%提升至2022年四季度的18.5%。 2、预计2023年房地产销售好于投资,后者有望在上半年企稳 展望2023年,我国
房
地
产
市
场
将继续处于从“增量粗放发展时代”向“存量高质发展时代”的转变期,房地产业也将开启从“高负债、高杠杆、高周转”模式向新发展模式转变,预计投资增速降幅有望在上半年企稳,逐步收窄,但全年投资增速为负的概率偏大。原因如下: 一是需求端回暖需要时间,短期销售仍将处于筑底阶段,政策显效后将有所回升,全年增速有望达到5.0%左右。首先从中长期大趋势看,我国
房
地
产
市
场
基本实现供需平衡,住房需求在减弱。如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中国家庭户人均居住面积达41.76平方米,平均每户住房间数为3.2间,平均每户居住面积达到111.18平方米;加上我国城镇化率和经济增速水平边际放缓,住房需求总体趋弱。然后从短期影响因素看,房地产调控政策、疫情防控政策、经济增速、货币信贷、城镇化率均是2023年销售的重要影响变量。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23年将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其中要“支持住房改善”消费,“要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因此预计调控政策总体还会刺激和支持需求的改善。疫情政策的优化,预计感染高峰过后经济增长、收入预期均会出现改善。假定2023年GDP增长5.0-5.5%,M2在9-10%,城镇化率提高约0.8个百分点,全年房地产销售面积增速有望保持在5.0%左右,在低基数效应下实现正增长。 二是需求端向供给端的传导有一个过程,预计投资增速降幅上半年企稳,随后回升,全年投资增速在-5%左右。首先是受销售恢复节奏偏慢、库存走高影响,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意愿不强,加上资金压力较大,土地成交规模较小,预计上半年主要是去库存,新开工规模难有大幅改善,全年增速为0%左右。但在“扎实做好保交楼”“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推动行业重组并购,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政策的推动下,房地产竣工面积有望得到有效改善,对房地产投资形成一定支撑,预计全年房地产投资增速在-5%左右。
lg
...
金融界
2023-01-17
中国经济“成绩单”现“隐形危机”!2022年增速降至“冰点”,房地产危机、人口负增长或拖后腿
go
lg
...
度受到严格的COVID-19遏制措施和
房
地
产
市
场
低迷的重创,加大了政策制定者2023年出台更多刺激措施的压力。 分析师指出,中国整体经济动力仍然疲软,并强调了北京在上个月突然取消“清零”政策后面临的挑战。 中国国家统计局 (NBS) 周二(1月1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GDP增长3.0%,严重低于“5.5%左右”的官方目标,并从2021年8.4%的增长大幅放缓。除去 2020年COVID-19初袭后的2.2%增长,这是自1976年以来最糟糕的表现。 北京突然放松严格的防疫措施,提振了人们对今年经济复苏的预期,但也导致COVID-19病例急剧增加,经济学家称这可能会阻碍近期增长。
房
地
产
市
场
低迷和全球需求疲软也意味着经济增长的反弹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消费者。 穆迪经济学家Harry Murphy Cruise在一份说明中分析称:“中国的2023年将是崎岖不平的,它不仅要应对新的COVID-19浪潮的威胁,而且该国不断恶化的住宅
房
地
产
市
场
和全球对其出口的疲软需求将是严重的制约因素。” 牛津经济研究院高级经济学家Louise Loo在一份报告中表示:“12月份的活动数据总体上出人意料地向上,但仍然疲软,尤其是在零售支出等需求方领域。到目前为止的数据支持我们长期以来的观点,即中国的重新开放提振在开始时会有些乏力,消费者支出在初始阶段是一个关键的滞后因素。” 路透社的一项民意调查预测,随着中国领导人采取行动解决一些拖累增长的关键因素——“清零”政策和严重的房地产行业低迷,经济增长将在2023年反弹至4.9%。大多数经济学家预计经济增长将从第二季度开始回升。 中国的强劲反弹可能会缓和预期中的全球衰退,但也可能在全球范围内引发更多令人头疼的通胀问题。 重启挑战 中国数据公布后亚洲股市下跌,人民币也跌至一周低点。 北京解除防疫限制措施后,企业在感染激增的情况下苦苦挣扎,这表明短期内复苏并不顺利。 高盛经济学家表示:“由于感染人数激增、暂时的劳动力短缺和供应链中断,近几个月来,在中国重启速度快于预期的背景下,持续的‘退出浪潮’对经济活动造成了沉重打击。” 12月份工厂产出同比增长1.3%,低于11月份2.2%的增幅,而作为消费关键指标的零售额在11月份下降5.9% 后,12月收缩1.8%。 官方数据显示,尽管制造业和服务业活动受到COVID-19感染激增的挤压,但失业率有所下降。基于调查的全国失业率从11月的5.7%降至12月的5.5%。 中国最高领导人已承诺今年优先考虑扩大消费以支持国内需求和整体经济,而此时国内出口商因全球衰退风险而举步维艰。央行今年也有望稳步放宽政策。 政策消息人士称,中国可能会在2023年实现至少5%的经济增长目标,以控制失业率。 房地产、人口逆风 中国的房地产业是拖累经济增长的最大因素之一。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该行业投资同比下降 10.0%,这是自1999年有记录以来的首次下降,房地产销售降幅为1992年以来最大,这表明政府支持措施迄今为止的影响微乎其微。 最近几周,当局推出了一系列针对购房者和房地产开发商的政策,以缓解长期存在的流动性紧缩,这种紧缩对开发商造成了打击,并推迟了许多住房项目的完工。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2022年中国人口自1961年以来首次下降,这加剧了经济和政府面临的挑战,这一历史性转折有望标志着中国公民数量长期下降的开始,并看到印度将在2023年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Pinpoint Asset Management首席经济学家Zhiwei Zhang表示:“未来几年人口可能会从这里下降。这非常重要,对潜在增长和国内需求有影响。展望未来,人口结构将成为不利因素。经济增长将不得不更多地依赖于政府政策推动的生产力增长。”
lg
...
Elva
2023-01-17
会员
【预见2023】连平:目前消费贷利率仍有压降空间,不过要加强监管,避免利用信贷资金进行投资
go
lg
...
及市场周期运行,2023年二季度开始,
房
地
产
市
场
有望逐步走出“谷底”; 目前消费贷利率在3.6%以上,仍有一定的压降空间,同时应加强居民信用管理与资金用途监管,避免利用信贷资金进行金融产品投资。 以下为对话全文: 2023年全球经济或将呈现“滞胀”状态 金融界:您认为2023年全球经济前景如何,有哪些主要特征? 连平:如果说2022年世界经济主要承受了通胀高企和美联储大力度紧缩货币政策的压力,那么2023年世界经济将面临增长下行的挑战,同时通胀仍在历史高位区间徘徊,呈现为“滞胀”状态。金融风险和国别风险上升,主要发达经济体的货币政策由紧向松调整。具体来看,2023年全球经济运行可能体现四个特征: 一是全球通胀逐季走弱,但压力犹存。紧缩货币政策的滞后效应、全球供应链部分修复、全球能源食品价格回落、强势美元的阶段性高位已过和2022年高通胀基数等五方面因素,使得2023年全球通胀表现出出逐季走弱态势。然而,2023年全球通胀压力依然不小。通胀结构可能已由能源价格传导至核心通胀分项,使得通胀更具粘性。紧缩的劳动力供给也可能推升通胀中枢上移。房价下行向房租传导存在滞后性。 二是主要发达经济体可能陷入衰退。2023年,主要发达经济体都将面临较大增长下行压力,美国经济可能于二季度开始出现同比负增长,欧洲经济面临三重压力,日本经济衰退概率也正在上升。 三是全球金融风险可能加速暴露。高利率和经济下行使得全球金融体系承压,风险加速暴露,主要可能体现在四个方面:高利率下美欧高债务存量导致偿债压力和融资成本猛增、资本流动与汇率波动加剧、小型金融机构不稳定和个别新兴市场国家发生主权债务危机。 四是美联储货币政策可能在摇摆中前紧后松。随着2023年美国通胀和经济增长形势的变化,美联储可能不得不调整当前的货币政策思路。通胀较高需要继续执行紧缩政策,但前期紧缩政策对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将滞后显现,经济增长大幅下行以及失业恶化又需要宽货币支持。2023年美联储货币政策可能处于左右摇摆之中。 总的来说,2020-2022年这三年间,世界经济走过了一轮“疫情冲击经济—宏观政策刺激—经济复苏—通胀高企—货币紧缩—经济增长下行”进程。2023年,世界经济增长很可能大幅下行,而2023年全球通胀仍在高位徘徊,使得全球经济呈现“滞胀”状态。 消费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 金融界:您如何看待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请您展望一下 2023 年的中国经济? 连平:当前中国经济在外部和内部均面临较大挑战。从外部来看,随着全球主要经济体出现经济衰退,外需持续走弱,导致我国出口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从内部来看,由于近三年市场主体连续受到疫情冲击,导致内需疲软,恢复较慢。尤其是消费在三年中两次出现负增长,对经济增长形成拖累;
房
地
产
市
场
持续低迷,影响了经济稳步复苏的步伐。 2023年,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可能出现的总体走势是内需加快恢复步伐。在需求回升、就业形势好转、服务业加速恢复、房地产销售回暖和汽车销售强势叠加低基数等因素的共同推动下,社会消费将显著回升,消费重新成为扩大内需的关键和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投资继续担当扩内需和稳增长重任,基建投资和制造业投资成为主要抓手,但在2022年较高基数下,增速有所放缓;出口承压,增速前低后高,以人民币计全年可能出现负增长,对GDP形成拖累;物价基本保持稳定,CPI和PPI先降后升,CPI高PPI低的格局延续;随着经济的不断恢复,就业形势和收入状况继续改善,从而进一步促进消费回升;在政策的有力推动下,房地产投资在二季度企稳回升,对投资的拖累程度逐步改善;在积极财政政策加力提效、稳健货币政策偏松调节和金融支持力度加大的带动下,内需加快恢复,推动GDP恢复至潜在增长水平。 金融界:在全球经济下行的背景下,预计 2023 年我国经济将有哪些核心增长点? 连平:2023年,在外需仍然较为低迷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扩大内需来实现。一是消费快速回升。疫情发生前,最终消费已成为拉动GDP增长的第一动力。2010年至2019年,除个别年份外,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始终保持在55-69%的区间之内。2021年,由于疫情整体可控叠加低基数效应,最终消费对当年GDP的贡献超过80%。鉴于疫情管控政策的不断优化,诸多因素将会助推消费显著回升,使得消费在2023年重新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二是投资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尽管在低基数效应下,消费会出现较大回升,但在疫情反复之下,恢复程度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因此投资仍将起到稳增长的托底作用。二十大和《扩大内需战略纲要》都指出,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将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十四五”期间重要发展方向,因此在经济向高质量转型发展的过程中,新基建和中高端制造业是未来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新基建有利于支撑经济增长、扩大经济循环、促进经济升级和提高经济循环的水平。结合二十大报告和“十四五”规划,新基建主要包括以下三大类。一是信息基础设施,通信网络基础设施,新技术基础设施以及以算力基础设施等。二是智能交通和智慧能源等信息技术与传统基建相融合的基础设施。三是重大科技、科教以及产业技术等支撑研发的创新基础设施等。中高端制造业是我国保持稳定高质量发展和竞争力的基石。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制造业的地位更加突出。二十大报告和“十四五”规划纲要要求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加快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产业。 适度下调政策利率推动LPR下行 金融界:为进一步提振市场信心,财政、货币政策应具备哪些应对之策? 连平:积极的财政政策继续加大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优化组合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工具,更有针对性地释放积极财政政策效用。一是将财政赤字率安排在3.2%上下水平,广义赤字水平不低于2022年,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 二是在现有的基础上,扩围和延期税费政策,进一步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增强精准性与针对性,加大力度支持薄弱环节,尤其是与就业密切相关的行业和部门,加快收入恢复,推动需求增长。 三是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规模与2021年和2022年相接近,保持重点项目投入力度,继续发挥基础设施建设对投资与消费的有效带动作用;必要时可以考虑再次发行特别国债,支持消费与
房
地
产
市
场
恢复。 四是将部分财政资源适当地用于企业员工薪酬保持方面,以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稳定消费增长,同时增大转移支付对民生领域的直达规模。 五是保持较高增长水平的转移支付,加大对转移支付结构用途的指导,加快财力下沉,加大在基本民生和薪酬保障方面的政策指导和管理。 稳健货币政策继续加大偏松调节力度,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为经济运行企稳回升提供持续且充足的资金支持。 一是通过逆回购、MLF等操作适度调节基础货币投放量,但要注意维持物价的基本稳定;可考虑降准2-3次,每次下调0.25个百分点,以释放中长期流动性,进一步缓解金融机构的资金成本压力,增强其购债能力与扩大信贷投放能力。 二是继续推动市场利率稳步下行,改善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的调控能力,适度下调政策利率,推动LPR尤其是五年期LPR下行,着力扩大企业与居民中长期信贷需求,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三是更加聚焦重点领域与薄弱环节,加大金融调控的精准度;将结构性工具扩展至消费领域和房地产领域;进一步放宽房地产金融政策,推动商业银行下调首套与二套房贷款利率,加快推进
房
地
产
市
场
企稳回升。 2023年我国股市上涨动力相对较强 金融界:2023 年我国资本市场将会有怎样的表现?哪些领域值得关注? 连平:2023年资本市场存在六大有利因素。一是美联储货币政策在摇摆中由紧向松。2023年上半年,美联储货币政策可能从收紧回归中性。随着本轮加息周期的趋缓直至结束,压制全球各类资产的重要因素将逐渐消失,对资本市场形成利好。对于我国资本市场来说,美联储政策转向有助于释放国内货币政策空间、改善外部流动性预期,使外部资金回流中国,提升权益市场配置价值,打开估值修复空间。 二是中国经济增长回升幅度比2022年大。随着稳增长政策起效及防疫政策的优化,预计2023年上半年经济将逐步复苏。房地产行业回归良性发展及消费进入回暖轨道将带动2023年的GDP增长,从而使股市盈利增速加快。预计2023年下半年A股盈利拐点出现,夯实中期修复基础。 三是二十大对中国未来产业发展提出新的方向。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因此,2023年,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数字经济、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产业将成为股市的重要成长点。 四是人民币升值利好人民币资产。人民币汇率是影响A股走势的间接变量。如果人民币汇率持续下跌,股市中热钱的流出动力就会加大,同时外资投资A股的兴趣也会随之下降,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股市下跌。反之,人民币升值就可能导致股市上涨。由于美联储货币政策将在2023年走向中性,人民币汇率的升值空间提升,这将对我国股市形成利好。 五是我国货币政策宽松空间比2022年更大、财政更加积极。2023年,货币政策有望维持相对宽松,财政政策继续发力。2022年末央行降准及相关监管部门地产融资支持政策表明2023年市场流动性仍将处于合理充裕的水平,这将对股市的上涨形成一定支撑。然而,地产或仍是2023年宽信用的堵点。市场流动性充裕从银行再流出回到资本市场。2023年的A股资金面比2022年会好很多,预计包括银行存款、公募基金、险资、北向等在内的各路资金将持续净流入,对股市行情形成支撑。由于2022年各类资产均表现不佳,居民存款意愿有所增加。随着2023年市场情况的好转,居民有望将部分资金从银行转移至股市。 六是估值水平低。对于当前的股市而言,最大的优势是估值便宜,目前A股的估值为11.82,大幅低于历史平均值(18.68)。估值的优势令市场具有较大的上升空间,这也使得A股当前具有较高的性价比。因此,2023年股市的投资价值相对较高。 虽然前景光明,但股市在2023年仍将受到一些不利因素的扰动,形成阶段性市场风险。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可能陷入衰退。其中美国和欧洲的经济形势较为严峻。在全球主要经济体可能陷入衰退的情况下,海外资产将会受到较大冲击,这也可能引发我国投资者投资情绪的震荡,从而影响资本市场。衰退过程中可能出现一些黑天鹅风险事件。 风险一是全球通胀仍处于高位,存在工资-物价螺旋上涨可能性。能源等大宗商品价格的不稳定可能对我国各企业的经营成本产生一定影响,从而影响股市的盈利。 二是各国央行加息拐点不确定。在抗通胀和恢复经济的双重影响下,各国货币政策仍存较大不确定性。外部流动性的不稳定可能对资本市场造成一定影响。 三是地缘政治风险对资本市场造成不良扰动。俄乌冲突带来的影响仍未消除,而且存在引发其他地缘政治风险的可能,这可能引发投资者的避险情绪,对股市形成冲击。 四是中美贸易稳定性仍较脆弱。当前,美国通胀高企的背景下,对华减征关税具有高度不确定性。进出口的不稳定将对A股相关企业产生不利影响。 总而言之,2023年我国股市的利好因素较多,股市上涨的动力相对较强,但仍需警惕海外局势动荡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二季度开始
房
地
产
市
场
有望逐步走出“谷底” 金融界:请您展望一下 2023 年
房
地
产
市
场
的走向?2023 年楼市能找回信心吗? 连平:展望2023年
房
地
产
市
场
,考虑到整体宏观经济压力较大,外需放缓及财政压力可能会抑制明年制造业和基建投资能力,房地产投资改善的预期变得更为迫切。需要认识到住房政策和引导的方向较过往几年明显加强。政策加码到市场回暖仍然需要耐心。随着政策落地和力度的加强,以及市场本身周期运行,2023年二季度开始,
房
地
产
市
场
有望逐步走出“谷底”。住房销售及房价将于下半年企稳走升,销售可能前低后高,重点城市房价二季度末开始率先存触底回升。防疫政策的调整以及住房支持政策的进一步落地,是支撑
房
地
产
市
场
重新回暖的重要因素。参考过往经验,个人住房信贷增速回升到销售改善有望在此后的两到三个季度效果逐步体现,即到2022年二季度下旬销售预期可能摆脱“谷底”,三季度可能实现企稳回升。预计2023年商品房销售面积从2022年的-25%回升至-2.5%左右,跌幅有较大程度收窄。 受供求关系对住房销售产生的边际影响,2023年全国房价涨幅可能止住跌势。上半年,房价可能会延续2022年的下行态势,仅个别一线和重点二线城市房价可能保持坚挺;下半年,库存偏低的大城市房价有望率先反弹,并带动更多地区城市房价企稳。结合过去类似周期的房价表现,预计本轮房价的拐点大致在2023年二季度初期,全年新房价格增速可能从2022年末的-2.5%回升至0%附近,二手房价格增速可能从-4%升至-0.5%。一线城市房价看涨,到年末新房价格涨幅可能达到3.5%,高于2022年2.5%,二手房价格涨幅在3%左右,较2022年的1%回升约2个百分点。 土地市场将有所企稳,土地购置面积跌幅可能较大幅度收窄,土地成交价格适度上涨,下半年部分大型民营房企有望逐步回到土拍市场。伴随部分房企现金流状况的改善和土地政策的松动,土地市场成交有望向正常水平靠拢,土地购置费对房地产投资的拖累程度将有所下降。 2023年房企资金边际改善促投资信心恢复,房地产投资将触底企稳。上半年,
房
地
产
市
场
仍然将受制于周期惯性和基数因素,投资增速料出现进一步走低。下半年开始,一方面,房企资金面将有所改善,得益于住房销售回款走升和住房金融政策在供需两端的支持,预计下半年房地产企业资金来源的主要分项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包括预收款、自筹资金和银行贷款。预计全年房屋新开工及建安工程投资将有所改善,四季度收敛的幅度更大。预计房地产开发投资跌幅收窄,如果政策落地效果积极,投资增速有望从今年的-10%回升至-5%。 快速且有效推动经济恢复是市场对于2023年普遍的期待 金融界:新的一年,一切会变好吗?我们该对 2023 抱有怎样的期待? 连平:2023年是疫情管控放开后的第一年,也是“二十大”报告的开局之年,更是在新发展格局下,努力完成和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的重要中间年份,随着我国向着“远景目标”不断扎实推进,经济运行态势正在变好。快速且有效推动经济恢复是市场对于2023年普遍的期待,这就需要各项政策加大力度并协调配合形成合力。 积极财政政策可以进一步扩大政府债务规模,政府杠杆率可由2022年末的50.7%左右调升至2023年末的54%左右,适度扩大中央政府负债、降低地方政府负债,通过转移支付支持地方落实各项稳增长政策。可考虑再度发行特别国债1万亿元左右,重点支持基建投资增长、居民消费与
房
地
产
市
场
恢复。进一步挖掘国有经济有关实体所积累的财政资源,结构性地用于急需支持基建、消费、民生等重点领域,发挥好关键性作用。 央行创设消费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推动商业银行将个人消费贷利率降至3%及以下水平,目前消费贷利率在3.6%以上,仍有一定的压降空间,同时加强居民信用管理与资金用途监管,避免利用信贷资金进行金融产品投资;推动五年期LPR利率下调30bp以上,部分城市将首套房的首付比例降至一成,进一步刺激购房需求。建议创设房地产金融支持类型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部分城市适当扩大二手房指导价的监测波动范围,进一步优化购房政策,取消在过往楼市过热时期所出台的限制性购房政策,推动存量房去库存。 加快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步伐,着力支持乡镇企业发展,加快财政对现代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增加农民收入,做好农民医疗、生育、教育、就业、养老等民生保障工作,释放农村消费潜力。同时考虑出台相关提振支持偿付能力和需求端的促消费政策,针对严峻的出口形势,也需要大力推进稳外贸政策。
lg
...
金融界
2023-01-17
上一页
1
•••
674
675
676
677
678
•••
824
下一页
24小时热点
一则传言暴拉中国股市!日元大破位,欧元本周跌麻了
lg
...
市场传闻中国下月有“大事”!中国股市突然大涨 究竟怎么回事?
lg
...
FX168日报:俄乌突传大消息!金价亚盘飙升25美元 日元暴涨近170点的原因在这
lg
...
普京政府突传一则超重磅消息!
lg
...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千年计划”加速推进!港媒:雄安新区创下建设融资纪录
lg
...
最新话题
更多
#SFFE2030--FX168“可持续发展金融企业”评选#
lg
...
14讨论
#链上风云#
lg
...
47讨论
#美国大选#
lg
...
1330讨论
#VIP会员尊享#
lg
...
1525讨论
#比特币最新消息#
lg
...
635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