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字财富领导者
CoNET
|
客户端
|
旧版
|
北美站
|
FX168 全球视野 中文财经
首页
资讯
速递
行情
日历
数据
社区
视频
直播
点评旗舰店
商品
财富汇
登录 / 注册
搜 索
综合
行情
速递
日历
话题
168人气号
文章
知情人士爆料:中国经济复苏速度超乎领导人预期 央妈救市希望恐落空?多地出现甲流疫情
go
lg
...
据彭博社周三(3月1日)援引一名知情人士报道,重新开放后中国经济复苏的速度快于高层官员的预期,这表明政府今年推出新的刺激措施将有所节制。这位知情人士说,原本预计疫情至少会持续到今年2月或3月,但到1月底,大多数人已经受到感染,这使得部分经济能够迅速复苏。
lg
...
市场焦点
2023-03-02
高盛:央行未来数月应不会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或政策利率
go
lg
...
在分歧,近60%的受访投资者认为,今年
中
国
GDP
增速将恢复至5-6%水平。消费者信心、房地产市场及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是投资者较为关注的宏观经济影响因素。同时55%的受访投资者认为,中美关系将是影响宏观经济中期表现最重要的不确定因素。 而就国内市场情绪,高盛宏观研究团队看到,部分市场参与者对今年宏观经济的前景更为乐观,同时他们也认为中国经济2023年增速将在极大程度上取决于私营部门的信心。 高盛宏观经济研究团队认为二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表现将更为稳健。二月战略性新兴产业采购经理人指数(EPMI)大幅上扬。高盛高频数据追踪也显示钢铁需求及煤炭消耗持续改善,因此预判2月份国家统计局制造业PMI指数将达51,非制造业PMI将为55.5,均高于彭博分别为50.7和54.9的市场共识水平。同时该团队认为,强劲数据的另一面或许意味着宽松货币政策的相对收紧。银行间市场利率大多已上升并趋近于政策利率。高盛认为央行未来数月应不会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或政策利率。
lg
...
金融界
2023-03-01
粤开证券2022年国民经济统计公报解读
go
lg
...
期、政策刺激超预期 目录 一、
中
国
GDP
总量达18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71% 二、人均GDP达12741美元,即将跻身高收入经济体行列 三、全年经济呈W型走势,基建是支撑,房地产投资和消费明显拖累经济,出口在年底大幅下行 四、经济新动能继续成长,产业转型升级任重道远 五、粮食能源保供稳价,全年物价总体平稳 六、积极的财政政策提升效能,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 七、就业目标基本完成但压力仍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社保、教育、文化、卫生健康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八、城镇化率达65.2%,还有10-15个百分点的提升空间,但是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还有较大差距 九、人口总量拐点已至,积极应对人口负增长 十、2023年展望:经济增速将达5%以上,投资中国 正文 一、
中
国
GDP
总量达18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71% 2022年,
中
国
GDP
总量达121万亿元(约合18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占全球经济的比重预计近18%。美国GDP总量达25.5万亿美元,
中
国
GDP
相当于美国的71%,较上年回落约6个百分点,主因美国高通胀和美元汇率走强。2022年
中
国
GDP
实际增速为3.0%,高于美国的2.1%。IMF估计2022年全球GDP达101.6万亿美元,中国和美国分别占比17.7%和25.1%,位列第三的日本仅占4.2%,中美主导全球。 按照当前发展趋势,中国经济总量有望于2030-2040年间超过美国,跻身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当前全球格局表现为:存量时代的经济博弈与半失序的政治治理并存,区域间经济分化、政策错位,不确定性明显增强,中国发展将令全球政经格局和治理版图进入新的篇章。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我国经济发展的中长期逻辑还在经历五大变化:从效率到公平、从先富到共富、从速度到安全、从侧重资本到保护劳动、从房地产繁荣到科技和制造强国,共同富裕与新发展格局是中国“十四五”期间乃至更长时期的关键词。 机遇方面,中国有制度、市场、人才红利的巨大优势,前景广阔。中国有全球最大的统一市场(14亿人口),有全球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4亿人群);中国的劳动力资源近9亿人,就业人员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素质人才达2.4亿,每年普通高校毕业生有1000多万,人口红利转向人才红利;中国的新经济迅速崛起,独角兽数量仅次于美国;中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中
国
GDP
潜在增速在5%-6%,远高于美国;党的领导以及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越发凸显,坚定不移的改革开放释放出巨大活力。 挑战方面,中国面临财政压力、产业重构、人口困境三大挑战。地方尤其是基层财政困难突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伴随全球产业格局深刻重构,国内低生育及老龄化人口危机渐近。我国在科技创新、高端制造、金融服务、高等教育、关键核心技术、军事实力、文化传播等领域跟美国仍有巨大差距,必须继续谦虚学习、韬光养晦,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二、人均GDP达12741美元,即将跻身高收入经济体行列 中国人均GDP距离高收入经济体门槛仅一步之遥。2022年中国人均GDP达8.6万元,比上年增长3.0%。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12741美元,与世界银行划定的高收入经济体门槛(13205美元)仅相差464美元,预计很快就能跨过。 需要注意的是,即使跻身高收入经济体,中国人均GDP距离3-5万美元的一般发达国家水平以及美国的7万多美元,仍有很大的追赶空间。而且中国将会面临更多更复杂的矛盾和风险,重要的是找到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改革之间的平衡点,化解经济社会中的各类“灰犀牛”“黑天鹅”风险,实现高质量发展。 三、全年经济呈W型走势,基建是支撑,房地产投资和消费明显拖累经济,出口在年底大幅下行 受新冠疫情反复和房地产风险的影响,2022年中国经济整体呈W型走势,即起落反复、大幅波动。年初各地加大开工力度,提高开工率,第一季度实现开门红;4月上海等地疫情蔓延,导致经济遭遇至暗时刻;5月经济走出谷底,6月经济逐步恢复,7月暑期人口流动再度引发新疆、海南、西藏等地发生一波较严重疫情,经济再度受损,8月在低基数作用下,经济有所反弹,9月及之后,经济动能再度下行。四季度以来,全球经济从滞胀走向衰退,导致外需加速下行,制造业和服务业持续收缩,给我国经济带来较大挑战和压力。 2022年经济的核心矛盾是总需求不足,三重压力未根本解决;经济的支撑力量主要是基建,来自于财政、结构性货币政策发力,房地产纾困政策尚未明显见效。 其一,从宏观需求看,全球经济下行引发出口回落、疫情反弹制约消费、房地产市场风险拖累房地产投资。受疫情反弹和防控影响,服务业生产回落,居民出行减少、消费场景受限,服务业生产指数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年累计同比分别为-0.1%和-0.2%,其中餐饮收入累计同比为-6.3%。2022年8月以来出口同比快速下滑,四季度更是跌入负增长区间,除了外需回落以外,也有疫情对于企业生产、物流运输等的干扰。房地产销售、投资下滑已有一年半,仍未彻底企稳,主要受房企债务风险和居民购房意愿低迷影响。 其二,从微观主体看,预期偏弱、居民企业加杠杆和扩张动力不足。居民预防性储蓄上升,购房意愿下降,积累了大量超额存款,新增住房贷款同比持续少增。 其三,财政支出加快带动基建投资上升,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支持设备更新改造,创新驱动和产业升级推动高技术产业投资快速增长。11月基建投资增速依然连续7个月逆势上升,企事业单位新增中长期贷款同比多增,成为支撑社融的最大力量。2022年制造业投资和广义基建投资增速分别高达9.1%和11.5%,在房地产投资下滑10%的情况下,支撑总体投资实现5.1%的增长。 四、经济新动能继续成长,产业转型升级任重道远 面对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以及美国对我国科技领域的持续打压,我国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展新动能不断成长。第一,创新投入和产出持续增加。2022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R&;D)达3.1万亿元,首次突破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4%,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研发强度(R&;D经费与GDP之比)为2.55%,提升0.12个百分点。第二,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较快成长。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广泛应用。2022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4%,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8.9%;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工业机器人等产品产量分别增长90.5%、46.8%、21.0%。 全球经济格局进入存量博弈时代,国际产业竞争日益激烈,外部影响因素更加复杂,疫情下全球供应链异常紊乱,我国迈向产业链高端的转型升级之路任重道远。在国际治理半失序、贫富差距扩大的背景下,国际政治格局演变已外溢至经贸和科技领域。除了疫情下产业链趋于区域化聚集化以外,经济领域不稳定因素也在增多,尤其是部分大国将经济科技问题政治化,不惜代价追逐科研创新本地化、知识产权独有化。2018年以来,美国政府出于改变国际贸易格局、获取经贸谈判筹码、应对国内政争等多方面需要,针对我国制订三批加征关税产品清单以及推出“实体清单”“军事最终用户清单”“未经验证清单”等贸易投资管制清单,打击范围涵盖军工、芯片、核电、人工智能、安防、生物医药等领域的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其中不乏华为、海康威视等龙头企业。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已近在眼前。从自身看,我国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发挥内需大市场功能,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激发科研人员和企业创新创造活力,科学合理谋划产业布局,推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做强做优,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竞争力。同时,不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做好知识产权保护、服务业开放、要素市场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等一系列工作。此外,我国还要始终致力于稳定国际秩序,倡导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指导加强国际产业合作。 五、粮食能源保供稳价,全年物价总体平稳 2022年欧美发达经济体遭遇了四十年一遇的大通胀。供给层面,产业链供应链受阻导致物资供应不畅,地缘政治冲突大幅推高能源价格;需求层面,宽松货币政策和大规模财政补助激发了旺盛的居民消费需求;政策层面,欧美央行前期误判通胀形势、政策调整落后于市场曲线,进而使政策陷入稳增长与抗通胀的两难局面,为其他国家敲响了警钟。 中国则积极做好粮食能源保供稳价工作,2022年通胀走势总体温和平稳。2022年CPI同比上涨2.0%,分月看,CPI同比涨幅由年初的0.9%一度走高至9月的年内高点2.8%,四季度逐步回落至2%以下。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冲高回落、需求偏弱和上年高基数等因素影响,2022年PPI涨幅呈持续下滑态势,全年上涨4.1%,涨幅比上年回落4.0个百分点,其中10月至12月PPI同比分别下跌1.3%、1.3%和0.7%,进入负值区间。 预计今年上半年通胀压力不大,但下半年需要警惕。第一,上半年猪肉价格保持低位,下半年或迎来猪周期重启;第二,国内煤炭保供稳价,国际油价或受全球经济衰退拖累;第三,国内商品供应充足,核心消费品涨价空间有限;第四,报复性消费缺席、劳动力供给充足、服务价格的修复空间不大,服务消费和服务价格将平稳恢复。 六、积极的财政政策提升效能,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 近年来财政在抗疫纾困、稳定市场主体、扩大总需求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防范化解经济社会风险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其一,财政持续落实减税降费退税,有效地缓解了企业现金流,提高了企业抗风险能力,保住了市场主体和就业。全年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4.2万亿元,其中累计退到纳税人账户的增值税留抵退税款2.46万亿元,新增减税降费超1万亿元,办理缓税缓费超7500亿元。其二,财政积极支持抗击疫情,为维护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和尽快过渡到正常的市场经济运行模式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三,财政在支出端持续发力,通过专项债等加大对基础设施投资的投入,农林水、交运支出等增速较高,一方面提振了基建投资扩大了总需求,另一方面有利于优化长期供给结构。其四,财政在积极化解经济社会风险,尤其是积极支持化解房地产风险、金融风险等。其五,财政加大了对地方的转移支付,通过直达资金的方式持续推动地方“三保”。 2022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0.6%;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7.8万亿元,比上年下降20.6%,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6.7万亿元,比上年下降23.3%,较上年减少约2万亿元,导致地方可支配财力减少,区县财政日益困难。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6.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1%。 中国人民银行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引导功能,有力支持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全年2次降准释放长期资金超1万亿元,上缴央行结存利润1.13万亿元,调增政策性开发性银行信贷额度8000亿元,指导其投放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资金7399亿元;全年公开市场操作和MLF中标利率均下行20个基点,引导1年期和5年期以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分别下行15个、35个基点;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精准导向作用,及时接续转换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将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的激励资金支持比例由1%提高至2%,推出普惠小微贷款阶段性减息政策,实施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创设施行科技创新、普惠养老、交通物流、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 2022年新增人民币贷款21.31万亿元,同比多增1.36万亿元;年末人民币贷款、广义货币(M2)、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分别增长11.1%、11.8%和9.6%。信贷结构持续优化,年末普惠小微贷款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23.8%和36.7%。企业融资和个人消费信贷成本稳中有降,全年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17%,同比下降0.34个百分点。 七、就业目标基本完成但压力仍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社保、教育、文化、卫生健康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就业目标基本完成,但就业压力仍大。2022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06万人,超额完成1100万人的年度目标任务;但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全年平均为5.6%,略高于全年控制在5.5%以内的预期目标,而且16-24岁青年失业率全年平均达17.6%,高于前两年的14.2%和14.3%。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缩小。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883元,比上年增长5.0%,实际增长(扣除价格因素)2.9%。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283元,比上年增长3.9%,实际增长1.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33元,比上年增长6.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2%。城乡人均收入比值为2.45倍,比上年缩小0.05。 社保方面:2022年末,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分别比上年末增加2275万、155万。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34570万人,其中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36242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98328万人。教育方面: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5.5%,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91.6%,提高0.2个百分点。卫生健康方面:全国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03.3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8.0万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1.3万个;卫生技术人员1155万人。文化方面:全国文化系统共有公共图书馆3303个,文化馆3503个。体育方面:全国共有体育场地422.7万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2平方米。 八、城镇化率达65.2%,还有10-15个百分点的提升空间,但是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还有较大差距 2022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65.2%,比上年末提高0.50个百分点,城乡一体化、新型城镇化建设稳步推进。40多年来中国城镇化率从17.9%一路提升至65.2%,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经济社会格局,成就了过去中国重化工业、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房地产、消费升级等的飞速发展。截至2021年,中国64.7%的城镇化率超过全球平均水平的56%,但略低于中高收入经济体平均水平的68%,远低于高收入经济体的81%,大约还有10-15个百分点的空间。从不同城市看,京沪城市化率已趋于饱和(分别为87.5%和89.3%),而广大三四线城市仍远远落后。 未来全国城镇化率可能达75-80%。新增城镇人口将带来基础设施、住房、新零售、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等多个领域的广泛需求,需要对产业项目、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医疗和住房等公共服务提前布局谋划,尤其注重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九、人口总量拐点已至,必须积极应对人口负增长 2022年末全国人口14117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全年出生人口956万人,死亡人口1041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0‰,自1962年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继2010年劳动年龄人口出现刘易斯拐点之后,中国人口总量也于2022年到达了拐点。 人口总量下降表现为死亡人口超过出生人口,背后是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死亡人口自然增长,以及生育意愿下降导致的出生人口减少。尽管中国经济增长与医疗水平提高持续推高预期寿命,但老年人口的增长使得未来死亡人口上升不可避免。要想防止人口总量下降,关键是提高出生人口。然而随着经济发展和教育水平提高,生育孩子的机会成本大幅上升,生育意愿下降是世界普遍规律。而国内住房、托幼、教育等成本偏高,进一步抑制了年轻人的生育意愿。 生育率下滑将引发一系列问题:第一,未来劳动力人口总量减少,创新能力与经济活力下滑,经济增速放缓,削弱综合国力;第二,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养老金缺口持续扩大,社保和财政压力加剧,年轻人负担加重,老年人生活水平下降。 相较于欧美发达经济体,中国面临的人口形势更加严峻,一是生育率快速下滑,二是“未富先老”。人口是一个慢变量,而且随着生育年龄的推迟,扭转趋势下滑的难度进一步增大。应对人口负增长的措施有很多,例如延迟退休、提高人力资本、实施积极的生育支持措施等。 人口政策除了重视增量以外,也不能忽视存量。没有存量,就不会有未来的增量,当前政策还有较大改进空间。例如,部分城市在吸引人口流入时,落户与人才引进等政策优惠只针对应届毕业生,往届生落户门槛偏高;政策积极鼓励生育,但对于已出生人口,妇女儿童保护、托幼、教育、住房、医疗等方面都存在明显不足。 十、2023年展望:经济增速将达5%以上,投资中国 随着防疫政策优化和疫情影响减弱,中国经济将从疫情模式重回市场经济模式,生产生活秩序持续恢复,预计2023年GDP增速将达5%以上。从经济动能来看,外需向内需切换;从主要支撑力量来看,基建占主导;从边际力量来看,房地产投资和消费拖累作用放缓;从政策空间来看,政府部门杠杆率在疫情期间上升幅度明显低于发达经济体、杠杆率绝对值仍处于中等水平、货币金融环境有利于财政发债,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利率仍有下调空间;从政策目标来看,政府将“稳增长”放到更高位置,并将提振信心和预期作为稳经济的重要突破口。 2023年经济的风险点在于外需大幅回落、房地产能否企稳和地方债务集中到期风险等。疫情爆发的三年,出口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撑,但伴随全球经济走向衰退,2023年出口对中国经济将转为负贡献,因此扩大内需、提振信心成为稳增长的重要内容。经济是人干出来的,要大力度提振微观主体的市场信心,否则宏观政策将“陷入泥潭”,提振信心的重要方式是真正落实法治,是减少政策的摆动,提高政策的可预期性和稳定性,不要搞运动式的“送温暖”和暴风骤雨式的“整顿”,最好的政策是润物细无声。 2023年中国经济的核心抓手有三:其一,积极财政政策拉动基建、稳健货币政策稳定房地产;其二,稳定信心和预期是关键,要推动微观主体和宏观经济运行从疫情模式重回市场经济模式;其三是既要避免陷入赤字率3%是高还是低的无谓争论,又要避免陷入“减税万能”“一切由财政兜底”的陷阱。财政发力是2023年的重头戏,其总体方向是加力提效与防范风险,规模力度放在效果前,赤字率可能要突破3%,中央政府将加杠杆,增大转移支付力度。 2023年的大类资产收益大概率要高于2022年,经济逐步恢复、风险偏好上升、政策宽松、外部压制估值的美联储加息等因素将逐步解除并转为有利因素。从资产配置角度,宜配置更多的人民币资产,海外资产风险上升;同时配置较高比例的权益资产,权益板块中要积极关注消费修复和房地产困境反转的相关投资机会等;大宗商品在全球经济下行趋势下,难以有较大机会,当然不排除地缘政治冲突导致供给收缩远大于需求收缩产生的投资机会;中国房地产在政策呵护下将逐步迎来恢复,但是投资机会主要在人口持续流入的一线城市的核心区域。
lg
...
金融界
2023-03-01
阿里巴巴FY2023Q3电话会议记录分析师问答
go
lg
...
度连续10年增长,你当然可以想象消费对
中
国
GDP
的贡献比例或大小。所以我们今天谈论的是 40 万亿,而不是 110 万亿。这一比例在未来 SP-2 年肯定会更高。 转向技术。我们可以回头看看20年前我们走过的轨迹,10年前,电商已经起飞了完全不同的面貌。它在继续发展。. 我们过去曾说过,我们会将国会数字化。嗯,这还没有完全实现。但展望未来,我们现在拥有这些令人兴奋的新技术,包括你提到的生成人工智能。而且我认为这肯定也会带来变革并创造新的体验和新的消费方式。但就消费而言,这种数字化不仅仅对消费者产生影响。它还对供应链及其组织方式产生影响。我认为这真的才刚刚开始。 这是中国真正刚刚起步的行业,你可以看一些数字来支持这一点。首先,如果你看IT支出**国GDP总量的比重,只有1%。在美国,这一比例高达 5%。如果你看一下云计算在 IT 支出数字中所占的比例,今天在中国是 15%,在美国是 21%。这些是来自 [音频不清晰] 的数字。所以我认为这两个数字对我们在中国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机会。当然,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尖端技术如生成人工智能脱颖而出,还有我们之前讨论过的 VR、虚拟现实。所有这些部署的技术都需要大量的计算能力来支持它们。 因此,我们期望看到对计算能力的需求呈指数增长。所以对于我们来说,作为云供应商,我认为这个故事才刚刚开始。当然,这些不仅是中国的趋势,也是世界的趋势,我们打算将我们的产品推向世界。在消费和云计算方面,我们已经是中国的领先者,也是世界领先者之一,我们将继续坚定不移地致力于并追求我们已经采用的三大核心战略,同时继续拥抱新技术,实现技术突破,为阿里巴巴创造新的、更精彩的前景。 然后继续你关于新技术和市场发展的第二个问题。当然,每天都有新的市场发展。但正如我所说,阿里巴巴已将进步确定为我们 2023 年的首要主题的关键词。我们将在业务技术以及创造用户价值的方式上寻求进步。因此,我们将投资推动新技术的进步,并将新技术与业务相结合,以创造新的价值和新的业务类型,并在未来拥有巨大的前景。 事实上,这也是阿里巴巴在过去 20 年里一直在做的事情。我们不是低价竞争者。我们一直没有依赖大量补贴。我们没有进行低质量低水平的竞争。相反,我们一直相信技术可以使不可能变为可能,并且也可以使不可能的业务成为可能。 因此,我们将继续寻求和推动新技术的突破,以开辟商业和商业的新领域。 罗纳德强 我们知道,2022年阿里巴巴的一个主题是优化成本结构,提升运营效率。进入 2023 年,正如我们所讨论的,我们可以预期宏观经济形势会好转,有可能导致 GMV 转正 GMV 增长再次转正。我想知道你希望什么时候看到这种情况发生。 我们可以期望在什么时候看到 GDP GMV 数据恢复正增长。而且,我们将如何在新的一年中实现增长和投资之间的平衡,因为我们知道有些人正在进行大量的补贴行为。那么,我们将如何实现增长与投资之间的平衡呢? Toby Xu 好吧,从你的问题部分开始,这部分与我们在中国结束 COVID 措施后看到的消费回升有关。显然,我们正在密切关注这种情况,就像你们所有人一样,就像其他人一样。 但在我之前的剧本中,我确实尽可能详细而全面地描绘了一幅画面。整个春节期间,一月份当然仍然是充满挑战的时期,尤其是在全国各地大量旅行的情况下。然而,生活和工作在元宵节前后开始正常化,此后随着消费情绪的改善,确实体现在消费行为上。 我还与大家分享了它对不同类别的影响,包括服装、运动、户外和健康。当然,我们看到所有商家都强烈希望恢复营业。他们想在2023年有个丰收,弥补过去3年失去的一切。 对于所有商家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共同的漏洞。当然,自从恢复常态以来,如果你愿意的话,这只是很短的时间。才过了0.5个月左右。因此,我们确实需要密切关注当前情况如何继续发展。 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们对情况的持续改善持乐观态度。你的问题的另一部分与市场竞争和价格有关,价格补贴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每隔几天,就会有人想出一个绝妙的主意,尝试进行高额价格补贴,以赢得更多机会并扭亏为盈。 但我想,如果你清醒地回顾历史,没有人,没有任何球员能够依靠价格补贴实现这种翻身。真正需要的是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反过来又能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归根结底,这实际上是关于商家能够以长期可持续的方式以最优惠的价格向消费者提供最好的产品,以便商家能够获得回报并继续投资于可持续的循环. 所以阿里巴巴在授权商家这样做方面有很多经验。我们也有利用平台机制实现可持续增长的经验。正如托比在他的剧本中所说,我们拥有 550 亿美元的现金。因此,我们可以继续利用这些方法为用户创造价值并保持我们在市场上的领先地位。 梁家辉 是的。我的问题与本地服务有关。我们了解到,单位经济效益已经出现好转,并且正 UV 继续改善。但与此同时,我们了解到各种短视频平台现在也在大力投资本地服务,这可能会导致竞争格局的进一步变化。 所以我想知道你是否可以和我们谈谈你的本地服务战略,以继续保持和加强这一领导地位。 Toby Xu 好吧,当谈到本地服务时,如您所知,实际上有两种不同的服务,到家和到风暴或到目的地,因为商店是一种积极的目的地。所以从目的地出发,任何媒体平台,无论是短视频还是其他类型的媒体,都可以想办法在本地服务的背景下发展到目的地业务。他们可以通过他们的媒体产品宣传当地目的地,无论是商店还是其他东西。他们可以让消费者下订单。 但是当涉及到履行时,您仍然必须亲自去商店履行您的订单。因此,可以肯定的是,任何媒体对观众有任何影响,都可以找到机会这样做,以将流量吸引到商店等物理位置。但是阿里巴巴已经在去目的地方面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范式,我们在过去几年成功实现了高德地图的重要转型和非常成功的转型,将其从简单的地图工具转变为高德地图和定位功能跨越搜索发现和实现的产品。 今天,高德在我们谈到的所有类别中都取得了非常高的渗透率,从打车到酒店预订再到加油站,甚至为新能源汽车寻找充电设施。而且我认为这是任何其他类型的媒体平台,任何媒体平台都无法做到的。现在,当我们谈论本地服务时,另一部分是到家,而 Olam 是本地服务部分的一部分。你在问题中提到了奥兰。事实上,经过几年的努力,我认为 Olam 已经走在了正确的轨道上。单位经济效益是积极的,并继续改善。就订单数量、用户数量和单位经济效益而言,事情继续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所以当我们谈论到家时,这是本地或邻里电子商务。因此,从餐厅到家的送货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但这不仅仅是餐厅的食品订单。它还可能包括药物之类的东西,它可能包括杂货或其他类型的日常必需品。但要在这个领域取得成功,您需要能够同时在一个地方成功整合当地社区供应、社区需求和社区层面的实现。 再一次,这肯定是任何媒体都不可能希望实现的。这就是 Eluma 取得巨大成功的地方,因为您需要能够实时整合本地供应、本地需求和本地履行能力,它们只需要在时空连续体中的单个坐标中相交一种实现化学协同作用的方法。所以这远远超出了任何面向媒体的播放器的能力。 我们继续在我们确定的优先城市成功发展我们的本地服务业务。当然,如果您的目标是 50 个城市而不是 100 个城市,那么您的业务将大不相同。我们继续专注于我们确定的重点城市,继续改进服务以赢得和建立消费者信心并推动长期增长。 Jiong Shao 谢谢你,管理。托比,你说上个季度,自由现金流超过 110 亿美元。我们知道阿里巴巴内部正在进行其他计划,以通过某些投资获利。 在上个季度,您根据回购计划进行了 33 亿美元的股票回购。但我想知道阿里巴巴还有哪些其他潜在的方法可以增加股东价值以增加股东回报。有没有其他的事情可以考虑,比如考虑派发股息或者进一步扩大股票回购计划的规模? Daniel Zhang 谢谢你的问题。你谈到了几件事。首先,正如你们从各种媒体报道中看到的那样,我们一直在撤资。我认为这对任何公司来说都是正常的,任何进行大量战略投资的公司也会在某个时候及时退出这些投资。这确实是原计划的一部分。当你进行这些当前的战略投资时,你正计划在某个时候退出。 您还谈到了我们的股票回购计划。事实上,正如之前宣布的那样,它已经扩大了规模。这是一个 250 亿美元的计划。正如我们上次谈到的那样,增加了 150 亿美元,达到 400 亿美元。 在 12 月季度,我们又回购了 33 亿美元的股票,我们确实认为实施股票回购计划是向股东回报价值的好方法。 现在,根据现有的已经扩大的股票回购计划,我们还有 210 亿美元的剩余配额需要部署。所以在这个时间点,不,我们不考虑进一步扩大那个季度,相反,我们在这个时间点考虑的是我们如何最好地利用剩余的 210 亿美元配额,如何部署它以及何时根据董事会授予我们的授权进行部署,以进一步提升股东价值。 爱丽丝叶 我想跟进丹尼尔早些时候关于阿里巴巴打算如何继续关注和投资技术创新的言论,以此作为为企业创造新商业模式和新机会的手段。我只是想知道你是否可以为我们稍微分解一下,并解释一下今年我们可以期待看到哪些企业采用新技术创新,从而带来新的商业模式和新的机会,例如,加速 CMR 增长或增加云收入,或者可能会在本地服务中实现这些突破。但我很感激 Daniel 可以逐段地给我们一些更多的颜色。 Daniel Zhang 好吧,在 Baba 的整个历史中,用技术推动业务增长一直是不变的主题。但展望未来,我们肯定有几个我们已经看得很清楚的大机会。 首先是围绕人工智能,最近,生成人工智能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热门话题。但我们不是在谈论通过聊天机器人来拥有聊天机器人。相反,我们谈论的是将该功能深入整合到围绕消费的业务中,围绕内容生成的用户体验,以推动更高的广告效果。 人工智能可以在所有这些不同领域发挥巨大作用,我们一直在努力,并将继续这样做。另外,如何更有效地匹配供需,如何在营销和推广方面取得更高的效果,如何围绕不同的服务实现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用户体验,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人工智能做出巨大改进。这就是答案的第一部分。 但除此之外,当我们谈论云计算和大数据时,阿里巴巴在提供处理能力方面具有强大的能力。我们有 IS 和通过产品。但是当我们展望未来时,我们当然也有我们的大型 AI 预训练模型。我们今天看到的最新发展是,我们对未来的看法已经得到证实,并被证明与市场上正在发生的事情是一致的。但展望未来,支持此类人工智能应用的计算能力需求将呈指数级增长,而阿里巴巴已准备好提供这种计算能力。所以这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机会。 然后再补充一个词,因为我认为你的问题隐含着对广告收入的担忧。可以按照我们之前讨论供应链和本地服务时讨论的方式利用人工智能,以便在特定时间窗口内更好地将本地需求与本地供应的履行能力相匹配,并使整个本地或基于社区的数字商务场景运行更有效率。我们将继续朝着这些方向努力,以发展我们的业务。这些都是机会。 刘杰瑞 我有一些问题。我首先与 take rates 有关,看看过去几个季度淘宝和天猫的 GMV 和 CMR 增长,我们明白会有特殊情况改变两者之间的关系。但期待这个季度甚至在接下来的几个季度里,您认为我们会看到 GMV 和 CMR 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吗?在接下来的几个季度里,CMR 的增长速度是否会超过 GMV? Daniel 的第二个问题与您担任阿里云智能的临时或代理负责人有关。我想知道自从你担任这个角色以来。您为云业务制定了哪些新战略或新举措?您对该云业务的战略和计划进行了哪些更改? Daniel Zhang 好吧,关于你关于 CMR 和 GMV 之间的关系或比率的第一个问题。我们之前讨论过这个问题。简单回顾一下,最近的问题实际上是由于物流中断等原因造成的高订单退货率,因为当我们谈论 GMV 时,我们谈论的是付费 GMV,但在消费者付款之后在物流和履行之后,消费者好了,物流就不行了。 有物流问题,消费者退货。所以总的来说,我们现在看到的当然是物流的复苏和退货率的下降。所以我认为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可以公平地说付费 GMV 与 CMR 之间的比率或差距正在缩小。 其次,关于云的问题。我们认为这个行业的发展,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绝对的历史机遇。而这对阿里巴巴来说是一个极具战略意义的机会。所以我非常高兴能够在这个重要的时刻掌舵并亲自负责阿里云。这是我非常热衷的事情,我们绝不能不抓住和利用这个至关重要的历史机遇。我们在阿里云有今天的良好基础,这得益于前任总裁在过去 10 年左右的辛勤工作。 我们现在已经在中国排名第一,并且确实是世界顶级云供应商之一,拥有出色的市场地位和坚实的发展基础。在此基础上向前发展,我认为我们必须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回到云的本质,云的基础,即利用云来提供可用的计算能力。我们需要确保我们以极高的可用性、高安全性来做到这一点,并确保我们始终超越客户对稳定性和安全性的期望。所以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我认为我们需要把重点放在公共云产品上。当我们谈论云时,我们常常不清楚我们是否一定在谈论同一件事。那里有许多不同的云定义。 什么是云计算?那么我觉得对于阿里巴巴来说,我们要扎根中国,同时要有全球视野,确保我们在IS和PaaS的基础核心能力上做得很好,这样我们不仅会成为中国的领先者。 ,而是成为全球领先者。云计算是一个建立在经济规模之上的行业,如果你有规模而不是没有经济。因此,我们需要技术突破来实现规模经济。我们需要能够让我们的用户不仅能够使用云,而且能够很好地使用云,并通过利用这些云产品获得可证明的经济利益。 我们需要非常关注公共云并进一步推动那里的规模。这是服务工业数字化、提供云计算能力非常重要的一环,尤其是对数据密集型行业。然后我知道我已经多次谈到这个问题,但另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点是生成人工智能,它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广泛的应用,我们可以期待看到对高需求的快速增长-性能计算能力。你需要基础设施来支持它,基础设施需要从芯片到网络再到计算能力进行集成,所有全球供应商都在谈论这一点,但我们和阿里巴巴认为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机会,我们打算完全捕获它。 罗伯特·林 好的。谢谢大家今天抽出时间收听。我们今天的财报电话会议到此结束。其他重播和成绩单将于本周在我们的 IR 网站上提供。我们期待在未来几个月与您会面并进行互动,并期待在下个季度与您交谈。谢谢。 操作员 我们今天的会议到此结束。感谢您的参与。您现在可以断开连接。$阿里巴巴-SW(09988)$ $阿里巴巴(BABA)$
lg
...
老虎证券
2023-02-24
李大霄:中国股市为什么久盘不跌?这是极强的牛市特征
go
lg
...
50.1%重回扩张区,高盛预测2023
中
国
GDP6.5
%,“这是今年外资流入超1600亿的底气,已经是赤裸裸的抢筹了,只可惜绝大部分人都浑然不觉。”李大霄称。
lg
...
金融界
2023-02-24
唯GDP论带来“严重风险”!知名经济学家敦促中国采取新的发展模式
go
lg
...
据报道,包括两位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在内的经济学家敦促中国采取一种基于“福祉”(而非GDP增长)的新发展模式,还呼吁中国设立化石燃料消费上限,并确立一个减少排放的详细的“路径”。
lg
...
财经风云
2023-02-24
中国房市最难的一道申论题:房住不炒会否沦为一场空?
go
lg
...
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尽管政府估计该行业对
中
国
GDP
的贡献在2022年达到13-14%,但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该行业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为17至29%。 中国通过与住房部门的多个参与者,包括购房者、开发商、金融机构、建筑材料供应商、承包商和各种服务提供商建立联系,对经济产生更广泛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地方政府财政严重依赖蓬勃发展的当地房地产行业。 自1990年代后期以来,尽管房价起伏不定,但中国的房地产业发展迅速。2010年,中国50个主要城市的平均房价收入比达到12.5,高于瑞银2022年调查的全球25个大城市中的23个,包括纽约、伦敦和东京。 除了对负担能力的担忧外,中国还注意到潜在的房地产泡沫和相关的金融风险,并已启动多轮监管措施以稳定房价。其中包括2010年和2016年的住房购买限制,以及2016年的价格和消费贷款限制。 新加坡国立大学高级研究员Sarah Y. Tong、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Zhou Na,以及新加坡国立大学研究员Li Yao联合撰写的评论文章中提到:“从长远来看,预计中国将继续努力更好地对该行业进行监管,以稳定房价和市场预期。中央重申住房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 限制开发商融资 2020年,中国开启新一波调控紧缩,令房地产市场在2016年以来表现平平的情况下受到冲击。尤其是2020年8月的“三条红线”政策,严重制约了开发商的融资能力。它根据开发商的财务状况,包括资产负债率、净负债率和现金对空头负债率,对开发商每年增加的有息负债设置了严格的限制。 房地产市场受到这些措施的严重打击,2021年9月,政府跟踪的70个城市的房价停滞甚至下跌。住房领域的困难一直持续到2022年,总销售额比2021年下降了24.3%,房地产开发商的投资下降了10%。尽管北京、深圳等一线城市房价偶有上涨,但二三线城市房价依然低迷。 被推到崩溃的边缘 开发商前期的快速扩张和过度借贷,加上政府对融资的限制措施,将房地产行业推向了崩溃的边缘,导致开发商的经营和财务困难日益严重,项目暂停和普遍抵制抵押贷款还款。 房地产行业的停滞也加剧了长期以来依赖土地出让收入的地方政府的财政风险。2016年至2019年间,此类转让费占地方政府收入的28%至42%。 在新冠大流行期间,随着税收下降,这一数字进一步上升至约45%。按价值计算,2022年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入同比下降23.3%,原因是房地产市场举步维艰,进一步削弱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态势。 地方政府救助房产行业 在中央政府重点控制价格飙升和融资杠杆上升风险的同时,中国城市制定了地方性政策以缓解当地的负面冲击。 2022年初以来,300多个城市出台了楼市支持措施,包括放宽各类限购措施。北海将家庭购买二套房的最低首付款从60%降低到40%。各城市还将住房相关配套措施纳入养老、生育、人才引进等其他领域的一揽子政策。 在郑州,鼓励老年人在城里与子女或亲戚同住,使后者有资格额外购买住房。在出现停工和抵制的城市,地方政府设立专项资金和部门帮助化解危机。 中国城市将以不同的速度恢复 2022年11月中国二十大后,领导层重申了房地产行业的重要性,并致力于稳定房地产市场。12月下旬,政府宣布16条救助计划,该计划于2023年1月生效以支持该行业。 该一揽子计划为资金紧张的开发商制定了个人住房贷款和融资措施的新规则,例如暂时放宽对银行贷款的限制。此外,如果城市房价连续三个月或更长时间下跌,它还赋予城市调整最低贷款利率或取消家庭首次购房限制的自主权。 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快速扩张为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房地产行业也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房价飞涨、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出让收入、财务杠杆不透明且高企、利息负担过重等。 2021年以来低迷的房地产市场给开发商、地方政府和购房者带来了额外的挑战。短期内,2022年底以来的政策调整可能会对城市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于大湾区等人口流入和经济复苏强劲的城市,房地产市场将出现快速复苏。对于其他城市,尤其是三四线城市,经济复苏和相关的房地产反弹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实现。 房价长期下降有效 经纪商MarshMcLennan分析文章中提到,从长远来看,预计中国将继续努力更好地对该行业进行监管,以稳定房价和市场预期。中央重申住房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它强调其致力于支持家庭购买他们的第一套公寓和第二套公寓以进行升级,尽管仍然缺乏具体的政策工具。 一个明显的政策选择是征收房产税,包括上海和成都在内的几个城市已经进行了试点。 延伸阅读:“中国房价失控”的唯一调控来了!一份全国性“房产税”详细文件突发布 此外,随着中国人口在2022年开始减少,未来几十年老龄化将加速,整体住房需求将很快下降,土地出让收入将无法维持地方财政,中国的城市化率也意味着住房需求的下降。 2022年总体城镇化率为65.22%,而其他国家的经验表明,当城镇化率达到60%时,房地产行业的增长将放缓,住宅投资和房价都会下降。
lg
...
小萧
2023-02-23
从股价月内翻倍探索都市丽人(02298)的价值之锚
go
lg
...
。 据智通财经APP了解,2021年,
中
国
GDP
达到千亿的县级城市总数达到43个,GDP总量达到7.05万亿元,以占据不到全国陆地国土面积的0.8%,县级行政区总数的1.5%,贡献了全国GDP总量的6.2%。 由此可见,发展县域经济对稳经济大盘,具有重要意义,对企业而言也预示着商机。例如,近期各大零售平台主推的即时零售,在县域市场有着广阔的成长空间。遍布中国的1800多个县级城市,需要即时零售连接供需两端,为居民即时消费提供解决方案,为商户创收的同时促进县域资源要素流通,注入经济成长活力。 发展即时零售的过程中,线下门店作为“前置仓”的价值不言而喻。因此,站在都市丽人的角度,公司在消费市场复苏和即时零售崛起之时,推出百城千店战役,恰逢其时。 展望更长远的未来,根据都市丽人联合前瞻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女性内衣白皮书》。2021年,中国女性内衣市场规模为1769亿元,预计203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4953亿元。可见,无论是长远前景,还是短期成长势能,都预示着都市丽人有望在在未来五年完成百亿销售额、百亿市值的双百目标。站在当前时点,都市丽人才刚刚“起跑”。 本文来源:财经报道网
lg
...
证券之星
2023-02-23
继续看好!
go
lg
...
023年全球GDP增长2.9%,但调高
中
国
GDP
增长至4.2%。 (3)长线投资者仍然低配中国股票。根据美银美林针对主要长线投资者的调查数据,尽管最近一个月全球投资者增配了中国股票,但目前全球长线投资者相对基准指数仍然低配中国约20bp(1个月之前是低配中国约40bp,21年初超配中国20bp)。随着近期中国资产的快速反弹以及中国的重新开放,全球资金对中国资产的配置比例很可能会进一步提高。 (4)MSCI中国相对于MSCI新兴市场的估值水平仍具备吸引力:MSCI中国相对MSCIEM(新兴市场)的估值折扣加大了,而不是缩小。截至2023年2月3日,根据高盛数据,MSCI中国和沪深300基于未来12个月的P/E估值水平分别为11.1x和12.0x,估值具备较好的安全边际。 ·行业分享:消费行业 今年1月春节以来,市场整体上的主题是复苏。中国经济活动和商业信心在1月普遍改善,PMI数据从2022年12月的47%提升至2023年1月的50.1%,回到扩张区间,表明中国经济正在复苏。 国家税务总局最新的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今年春节假期,全国消费相关行业销售收入与上年春节假期相比增长12.2%,比2019年春节假期年均增长12.4%,总体保持平稳增长态势。 春节假期,粮油食品等基本生活类商品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1.5%,其中,果品蔬菜、肉禽蛋奶同比分别增长39%、28.6%,比2019年春节假期年均分别增长17.2%、13.2%。酒水饮料等商品需求旺盛,酒、饮料及茶叶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8.7%,比2019年春节假期年均增长16.4%。 根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今年春节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3.08亿人次,同比增长23.1%,恢复至2019年同期88.6%,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758亿元,同比增长30%,恢复至2019年同期73.1%。 海南省商务厅1月28日发布数据显示,1月21日至27日,全省12家离岛免税店总销售额(含免税、完税)共计25.72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2022年春节假期增长20.69%,日均销售额超3.5亿元,比节前增加1.5亿元。 春节是2023年第一个全面观察疫后消费复苏的时间窗口。从各个维度的数据反馈来看,消费信心恢复的节奏和力度都好于预期。目前市场是在节日团聚氛围催化下的反弹和消费场景修复,正月过后婚喜宴刚性回补,复工后年会、商务活动等有望正常展开。整体上,中国经济仍处于早期恢复阶段,预期全年消费将持续改善,或迎来高质量的增长。
lg
...
证券之星
2023-02-21
一场“大空头”交易降临房市!中国写字楼“遭遇历史性危机” 上海等省市空置率超30%
go
lg
...
涛表示,房地产通过直接和间接渠道贡献了
中
国
GDP
的25%。高盛最近计算出,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一资产类别。 (来源:WFE)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虽然写字楼在这一贡献中所占的份额很难确定,但去年包括写字楼和购物中心在内的商业地产投资,占房地产投资总额的12%。 2022年,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中国大城市的净租赁办公空间均出现亏损,这是一项行业指标,衡量的是新租赁空间的数量减去取消的租赁中包含的总量。 根据房地产咨询公司Savills PLC的数据,去年北京的净租赁优质写字楼面积从2021年的约100万平方米暴跌至81300平方米,也就是875106平方英尺。 根据第一太平戴维斯的数据,去年的所有收益都发生在第一季度,当时净租赁办公空间达到95000平方米。这意味着租户在接下来的三个季度中取消了净13700平方米的办公室租赁。另一家房地产咨询公司Cushman & Wakefield的数据显示,随着更多租约被取消,全国甲级写字楼的空置率在2022年上升1.5个百分点,达到16%。 在上海、广州和深圳也可以看到这种趋势。根据Cushman & Wakefield数据,在中国南方大都市广州,2022年净租赁办公空间减少1130平方米,这是10年来取消租赁的办公空间数量首次超过租赁数量。这四大城市以外的空置率也是如此。根据Cushman & Wakefield上个月的一份报告,在几个省会城市,空置率已超过30%。 房地产咨询公司Colliers董事总经理Charles Yan表示,在北京,写字楼租赁放缓是由于公司削减成本,因为他们的业务前景因新冠封锁中断而恶化。 与此同时,由于2021年开始的对该行业的监管打击已经挤压,作为大城市主要写字楼租户的中国科技公司遭遇了与美国同行类似的命运,在过去一年中裁员并缩减了办公空间他们的利润。 “去年几乎所有的科技巨头都取消了办公室租赁,小型科技公司也纷纷效仿,”市场研究公司内部人士提到。 在线食品配送和餐厅预订巨头美团,2022年取消北京酒仙桥商业中心30000平方米办公空间的租赁。2021年9月,该公司因违反反垄断规则而被处以34亿元人民币,约合5.012亿美元的罚款。2022年前三季度,美团归属股东净亏损56亿元,延续2021年235亿元的净亏损。 根据Cushman & Wakefield数据,去年北京酒仙桥和中关村这两个科技公司云集的街区的写字楼空置率分别上升了12.3%和9%,这些较高的空置率最终将压低租金价格。 “当空置率上升时,租金就会下降,” Cushman & Wakefield的政策分析师说,而这在北京已经发生了。第四季度,北京优质写字楼的平均月租金比前三个月下降1.7%。 商业地产经纪人Wu Wei说,一些中小型公司,尤其是贸易公司,也取消了办公室租赁,因为他们的业务在新冠封锁之后放缓或关闭。他告诉中国媒体,在他的企业客户中,60%最近搬到了较小的办公室,并补充说去年他帮助完成的交易价值下降了40%。 上海一家化妆品制造商的联合创始人指出,该公司希望缩减办公空间,但不愿取消任何租约,因为它必须支付违约金。该公司去年在上海封城期间暂停了业务,导致其4月至6月期间的收入同比下降90%。 这位联合创始人表示,该公司仍不排除在租约到期后削减办公空间或搬到更便宜的地方的可能性。 市场内部人士和分析师对预测商业地产市场近期复苏持谨慎态度,即使经济活动在中国严格的“新冠清零”政策逆转后恢复。2022年12月下旬,Cushman & Wakefield对60多位写字楼业主和房地产经纪人进行了调查,发现他们预计租金价格或办公空间需求不会很快回升。 下一步是什么? 有分析人士预测,虽然下半年需求会回升,但写字楼供应量的增长将落后,租金价格将继续承压。据Cushman & Wakefield称,北京今年将有约74万平方米的新办公空间投放市场,未来四年将有350万平方米可供使用。所有这些可供出租的新物业看起来都可能导致供过于求,因为在过去十年中,平均每年净租赁办公空间约为500000平方米。 中国其他地方的情况更糟,数据显示,深圳今年将新增约145万平方米的办公空间。这种新供应的海啸部分是由于与大流行相关的写字楼建设的延误,这些办公楼原定于去年完工。 二线城市也面临写字楼供过于求的问题,据中国估计,在中国中部湖北省省会武汉,尽管该市写字楼的空置率高达35%,但今年新增写字楼供应量可能达到约140万平方米。 在中国考虑如何避免更广泛的房地产市场危机之际,美国写字楼市场至少在很久以前就受到了同样严重的打击,他们已经想出了下一步该做什么,即:它正在迅速将写字楼转变为公寓。
lg
...
颜辞
2023-02-20
上一页
1
•••
48
49
50
51
52
•••
65
下一页
24小时热点
特朗普上任后“很快”对华征收关税!经济学家:中国不太可能采取严厉报复
lg
...
普京“动核”毫不手软?!金价狂飙、上破2710
lg
...
【美股收评】华尔街本周上涨,道指再创历史新高
lg
...
2025年将是充满不确定性的一年!特朗普政策或引爆外汇市场剧烈波动
lg
...
特朗普就任总统后,美元创一年来最长涨势
lg
...
最新话题
更多
#SFFE2030--FX168“可持续发展金融企业”评选#
lg
...
14讨论
#链上风云#
lg
...
47讨论
#美国大选#
lg
...
1326讨论
#VIP会员尊享#
lg
...
1495讨论
#比特币最新消息#
lg
...
602讨论